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節?

爲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行醫的人都知道,冬天,特別是北方嚴寒的冬天,是很多老人家熬不過去的關卡。翻開厚厚的皇家檔案,令人驚訝的是,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不少就栽在這「關卡」上。

順治帝死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同治帝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這兩位據考證均因患天花之類的傳染病而離世。康熙帝死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乾隆帝死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道光帝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這幾位都是年老病衰而亡的。宣統帝溥儀死於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也算是秋冬時節。光緒帝崩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相傳遭人以砒霜謀殺。至於雍正、嘉慶、咸豐則在夏天亡故。

爲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節?

爲何多數清帝「選擇」在冬季龍馭上賓呢?他們死時的年齡、體質基礎和直接病因儘管差別很大,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的,就是北京冬季的惡劣天氣。

寒冷可引發血液濃度和黏稠度增高,所以在冬天,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會增加。在低溫狀態下,血管收縮會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使心臟負荷增加;而心臟冠狀動脈也會收縮,尤其在心血管已有粥樣硬化狹窄處,更易受冷而縮緊,造成血流不順暢,加劇心肌缺氧。寒冬又是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更是苦不堪言,心肺互相影響,病情常會加重。不過,溫度嚴寒雖對心、肺、腦的疾病推波助瀾,但這並非北京的專利。

在冬春時節的京師助紂爲虐的,還有霧霾。其肆虐可追溯到元代。《元史》記載:天曆二年(一三二九年)三月,「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一三四○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於風霾間」,「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這些風霾持續時間長而能見度很低。在當時,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緩解這種惡劣天氣,於是迷信的元順帝只好求助於上蒼了。

到了明代,「霾災」的記載逐漸增多。《明憲宗實錄》雲:「一四六八年天氣寒慘,風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成化十七年(西元一四八一年)四月,「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正月丁末,京師陰霾蔽日。」「三日後陰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運舒緩,京師官倉存米告急。」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年),「西直門外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明代中葉的弘治帝朱佑樘除了一味給老天爺叩頭外,也實在沒有什麼妙招。

清代的京城「霾災」就更多了,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某日,原本是科舉放榜,但「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會試)榜必損壞。」嘉慶十五年(一八一○年),「京師入臘月以後,時有霧起霾升,連宵達旦,宛平、大興具有上報。」「瓊島(今北海)霧鎖霾封,難見真容,煤山隱於風霾土雨。宮人隱於殿中,時有探望。」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入冬以來,雪少霧多,土雨風霾時臨京師,以昌平、宛平爲濃重。」

這一年,儘管太平天國戰爭依然打得白熱化,但咸豐皇帝原本心情不錯,因爲四月,兒子載淳(日後的同治帝)出生。然而,接下來的一系列惡劣事件讓他焦頭爛額,面對霧霾天氣的襲擊,他連下「罪己詔」的念頭都懶得去想了。六月,太平軍首次攻破江南大營,軍威大振,清廷一片垂頭喪氣;接着重慶發生強烈地震,舉國震驚;十月,「亞羅號事件」爆發,英國海軍藉此悍然發動進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更糟糕的是,這年從夏到秋,直隸地區天災不斷,旱災、蝗災水災、在三、四個月內相繼發生。

爲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節? 第2張

像康熙、乾隆、道光等病患,本已在病榻上苟延殘喘,此時便更爲雪上加霜,想吸一口舒服、健康的空氣而不得,最後也只得無奈地兩腳一蹬了。別以爲躲在深宮中就可吸口新鮮空氣,蒼穹之下,霧霾微粒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就像當初順治帝深藏在宮苑內企圖逃避天花的糾纏,最終仍在劫難逃一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