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世稱聊齋先生的蒲松齡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世稱聊齋先生的蒲松齡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蒲松齡,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蒲松齡出生於1640年,在1715年離世,享年76歲,算是高壽了。

他的自跋畫像存在蒲松齡紀念館,國家一級文物。此畫像一直保存在蒲氏後人手中,世代相傳,1954年捐獻給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由蒲文琪等人共同保管。1961年由專職幹部蒲玉水送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揭裱修補,並複製兩幅,一幅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一幅在蒲松齡故居聊齋正房展出。

世稱聊齋先生的蒲松齡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蒲松齡的祖上有人在山東做官,所以,蒲家的子孫後代就在山東淄川定居下來,即: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他的祖父叫蒲生汭,有五個兒子,他的父親叫蒲盤,讀過幾年書,後來因爲家貧,便棄學到外面跑生意去了。不過,因爲腦筋靈活也有點學問,再做點賺錢的買賣,所以,他的父親在當地還有點名氣。

蒲松齡的父親一共有三個老婆,生了五個兒子,大兒子早夭,只剩下了四個兒子,蒲松齡在家中排老三。從蒲松齡的出身來看,他只是一個日漸衰敗的中小地主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古代的時候,人們認爲讀書爲高,對於經商並不看重,甚至,看不起商人,所以,蒲松齡從小就跟着父親讀書學習。

此外,他小小年紀聰明過人,能夠過目不忘,是一個很有才氣的小孩。早他19歲的時候就參加童子試,拿下了縣、府、道的三個第一名,可以說是一考成名。而且,蒲松齡寫的文章,連施閏章都讚不絕口。要知道,施閏章可是當時清代康熙年間很有名的詩人、文學家。

可以說,蒲松齡的起步很高,但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他卻屢屢失利。這主要因爲在蒲松齡25歲的時候,家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故,在他人生關鍵的時刻,給了他一個不小的打擊。

當時,蒲松齡的家中兄弟反目,四兄弟開始鬧分家。作爲老三的蒲松齡爭不過其他兄弟,最後,只分到了農場裏的三間老屋子,且破舊不堪。

就這樣,本來第一次考試成績非常好,但現在,卻連基本的住所都不能保證,更別說安心複習,認真備考了。由於,家裏太窮,爲了生活,蒲松齡只好選擇去教書。他有一個朋友,名叫孫蕙,在江蘇寶應縣做知縣,蒲松齡給他當了幕僚。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只在那待了一年,第二年就回家了。

對於蒲松齡選擇辭職回家的原因,人們有兩點猜測:

第一個,因爲他寫過一篇文章,名爲《上孫給諫書》,其中,主要是講述孫家仗勢欺人,凌辱傭人,蒲松齡對此非常看不慣,便寫信勸告孫蕙管教這些人。可能是因爲這個原因,他在孫家待不下去了,所以,選擇離開。

第二個,孫蕙有好幾房小老婆,其中,有一個小老婆頗有才學,對於作詩非常感興趣,於是,便向蒲松齡討教。一來二去,兩個人熟絡起來。有可能兩個人的來往被孫蕙知道了,或者是蒲松齡覺得這樣的關係有所不妥,所以,纔在第二年主動離開。

當然,關於這些猜測並沒有太多證據支持,但從《聊齋志異》中,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寫了很多戀愛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無論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妖還是人,是花草還是動物,故事中的男主角通常都是結過婚的。他們之間看似唯美的愛情故事,放在現在卻是令人不齒的“婚外戀”。

蒲松齡的一生貧困潦倒,靠做老師,筆耕度日,生活頗爲艱難。而且,他多年來住在鄉下,只有一次南方之行,就是在之前參加考試的時候去過濟南,其餘的時間都是在窮鄉僻壤的地方度過的。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很少能接觸到外界的婦女。此外,蒲松齡的夫人姓劉,兩個人的感情深厚,頗爲恩愛。

在劉氏死了以後,蒲松齡寫過一篇長文來悼念自己的夫人。在文章中,對於多年來夫妻恩愛,且在艱難日子中,二人相互扶持,共同度過的過程進行了描述,這也表現出了他對於亡妻的不捨之情。

但是,這樣一來,對於蒲松齡喜歡寫婚外戀故事的這個“癖好”,就更加令人費解。

因爲,創作素來都要有依據或是靈感,很多都是源自於生活,且蒲松齡少有機會親近女性。而且,作爲丈夫,跟自己的原配妻子感情非常好,那麼,蒲松齡這些故事是怎麼想出來的呢?難道全靠他自己的憑空想象嗎?對於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謎團。

諸多研究《聊齋志異》的學者,針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了兩個大膽的猜想:

猜想一,蒲松齡曾經在自己的詩文中,提起過一個姓程的婦女畫像,所以,有人對這個婦女進行了“研究”,認爲此人應該就是蒲松齡的婚外戀對象。

但是,這個說法只是一種猜測和分析,沒有足夠的證據。

猜想二,就是之前提到的孫蕙那位喜歡作詩的小老婆。由於,這個小老婆跟蒲松齡關係很好,甚至,蒲松齡還給她寫過一些詩。由此推斷出,蒲松齡跟這個女人應該有關係。

總之,人們更傾向於其在生活中確有其事,纔會在他的作品中寫出那麼多神仙鬼怪與已婚男人的戀愛故事。但很可惜,無論是哪種分析,都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加以證實。

雖然,蒲松齡在做幕僚期間的確與孫蕙的妾有所接觸,但是,他們是否發展成爲了戀愛關係,還是需要進一步考證。

然而,在外做幕僚這事,蒲松齡只做過這麼一次,其餘的生活都被考試和教書佔據了。他33歲的時候,在一個家庭書館中授課,但時間並不長。從他40歲開始,到之後的30年間,他先後在好友畢際有家中,以及一位地主家裏坐館,開班教學。

尤其是在地主家教書的這段時間,對於他的文學創作頗有幫助。因爲,這個地主家裏很有錢,藏書非常豐富,對於教書先生的蒲松齡也給到了不錯的待遇,讓他單獨居住在花園之中。在這裏,蒲松齡有條件,也有機會閱讀大量的書籍,積累了更多的故事題材,準確地說,他的有些作品就是在這裏完成的。

30多年的教書生涯,讓蒲松齡在文學創作,以及生活條件上都有所改善。作爲老師的收入雖然微薄,但卻解決了他家的溫飽問題。所以,他一干就是30年,直到70歲,實在教不動了,纔回到了老家。不過,教書畢竟收入不多,日常吃喝還沒問題,但想要富裕起來還是比較難的。

所以,蒲松齡這一生都處於比較貧困的生活環境中。

世稱聊齋先生的蒲松齡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不過,凡事利弊相依,30多年清貧的教書生涯,讓蒲松齡有更多安靜的寫作環境,能夠安心進行文學創作,於是,便有了這部著名的文言文版的短篇小說文集《聊齋志異》。蒲松齡一生的文學生涯,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就連郭沫若先生也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以及他的文章: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