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滅亡之後,爲什麼很多將領願意投靠清朝?

明朝滅亡之後,爲什麼很多將領願意投靠清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清朝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統治者殘暴無道,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

這其中,朱元璋就是當時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一,在經過數年的戰爭之後,朱元璋創業成功,成爲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最終,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王朝。

明朝滅亡之後,爲什麼很多將領願意投靠清朝?

而崇禎皇帝,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十七歲繼承了皇位,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時局動盪有亡國之象。但是,崇禎皇帝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明朝的統治,他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付出自己的所有精力,來挽救瀕臨滅亡的明朝。但是,世事難料,崇禎皇帝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最終,自己也隨着明朝的滅亡而滅亡了。

明朝皇帝大多多疑,崇禎皇帝也是一樣,不僅非常多疑,爲人還很陰沉。對於身邊的人,他基本上都不相信,而他相信的人只有自己。這一點,從史料中就可以看出:從崇禎皇帝執政之後,在位期間一共換了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光是下令斬首的總督就有7人。而且,他還下令殺死了11個巡撫,逼死了1個巡撫。

在這麼多人中,世人熟知的袁崇煥,熊文燦,劉策,鄭崇儉等,他們不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還是國家的將才,但是,只要崇禎皇帝對他們起了一點點疑心,那麼,他們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對崇禎皇帝而言,他不會在意這個人在政治上是否有才能,也不在意這個人是否對自己真的有用,他只管消除自己的“疑心”,對於此,他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

但是,對於國家而言,這麼多的棟樑,就這樣平白無故地消失了,國家不動盪纔怪。

世人都知道,皇帝殺人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崇禎皇帝卻不同,他不光是要把這個人殺死,還要用一種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其虐待致死。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要把這一系列的經過,展示給天下的老百姓。比如:在袁崇煥這件事上,崇禎皇帝雖下令將其凌遲,但是,卻在大街上執行,並讓老百姓分食袁崇煥身上凌遲下來的肉,就連袁崇煥的家屬,也要被流放三千里。

袁崇煥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義的忠勇將士,他對國家,對皇上,對朝廷,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一片赤膽忠心,最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真是讓人惋惜。

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直逼京城,於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所以,它自認爲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爲: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對此也很懷疑。

之後,清兵賄賂朝中的宦官曹化淳,並且,讓曹化淳把袁崇煥與清兵安通款曲的假消息傳遞給了崇禎。之後,對於袁崇煥與皇太極互通的事實,崇禎皇帝更的大怒,他並沒有去查證它的真假,只是不顧一切地抹去了袁崇煥的所有戰功,甚至,把他列爲了一個死有餘辜的叛亂臣子。

其實,崇禎皇帝也是要借這件事情“殺雞儆猴”,讓世人明白背叛自己的下場。但是,世人看到了什麼,這是崇禎皇帝不能想象的。

這其中,就可以看到兩點:

第一是崇禎皇帝的殘暴,以及在智商方面的低下;

第二是如果效忠崇禎皇帝,就會因爲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不僅落得慘死,還會連累全族人;

由此可見,忠臣良將跟着這樣的皇帝,肯定無法安心地建功立業,不僅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前景,保不住,還有失去生命的危險。正所謂,現實太殘酷,迫不得已只能另闢蹊徑。畢竟,在生與死的選擇上,跟隨一個懷疑自己的君主,還不如逃走來的痛快。

可以說,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的殘暴,這些接受過傳統儒家思想的忠臣良將,他們怎麼可能會輕易的變節呢?並且,明朝後來做官的人,其品質本來也有一些問題,因爲,在魏仲賢掌權時期,已經把那些剛直的大臣都殺掉了。

所以,他們更加明白,如果變節就會被史官寫進史冊,成爲一個“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但是,面對這樣的一個多疑、殘暴的皇帝,哪怕不是爲了自己,也應該爲了自己的家人能夠平安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他們也不得不爲自己尋找一條活路。

最終,這些人的活路在哪呢?

答案就是:清朝。

清朝入關前後,對於明朝的這些大臣大多都是高官厚祿,給他們更多的尊重與禮遇。並且,清朝還向這些明朝大臣展現出了兩點:

一是、清朝政治的清明,沒有隨便冤殺大臣的事情;

二是、在早年間就投奔清朝的那些明朝大臣,在清朝都得到了重用和尊重,有的大臣還和皇家結成了親家。

可見,清朝高明的政治手腕。並且,投降大臣有示範效應,最終,他們則會一個接一個的投降... ...無聲無息中,明朝的這些能臣將士,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清朝。可以說,清朝的種種做法,遠遠高於崇禎皇帝的那種動不動就殺戮大臣的做法。

明朝滅亡之後,爲什麼很多將領願意投靠清朝? 第2張

清朝對於這些將士有多麼的真切,在祖大壽、吳三桂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1628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爲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1631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之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此時,清廷屢次招降他都不從。

到1641年的農曆三月開始的鬆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徹底降清。在徹底歸降清朝之後,皇太極並沒有因爲他是前朝臣子是自己曾經的敵人而懷疑他,反而重用他。從那以後,明朝的臣子投奔清朝就成爲了一種趨勢。

1644年,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之後,他投降多爾袞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更是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被晉封爲了平西親王。

可以說,一個有抱負的人,更願意在這樣一個清明的朝局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因爲,他們都想擁有一個安享晚年的機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