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朝短命因只建有效戰爭機器:非良好管理體系

秦朝短命因只建有效戰爭機器:非良好管理體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中國就進入了帝國階段。所謂帝國有兩層含義:第一,一個國內只有一個皇帝,國家是統一的;第二,對於四鄰而言,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絕對是主控力量。這兩個條件合在一起的時候,中國的帝國就是天下帝國。理論上天下帝國沒有邊界,邊緣和核心的關係只有遠近,沒有敵我。但實際上,當時的中國還是有不屬於它管轄的鄰居,尤其是北邊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很少被納入中原的管轄體系,更常見他們向中原挑戰,侵入、征服甚至統治了中原。著名的五胡亂華①和金、元王朝,就是較爲顯著的例證。

  秦和兩漢是一個連續體

直到秦帝國的出現,才真正爲中華大帝國的核心劃下基本的疆域。我們有時候稱之爲中原,可是中原的範圍常常會改變,實際上中原的核心又時時轉移。不過,以中國和歐洲的大帝國來對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中國有一個相當固定而且堅實的核心。因此,中國對外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地理單位,往往這核心本身比任何一邊的邊陲之地都要廣袤富足很多倍。這麼龐大的核心,自然有它自己的引力,核心可以抓住邊緣,邊緣則很難挑戰核心的地位。

秦和兩漢應該是一個連續體,不必當做三個朝代來看待。正所謂“漢承秦制”,秦帝國建立了龐大帝國的內建系統,包括道路系統和官僚體系,兩者都被漢帝國繼承。秦帝國的內建系統是從上而下、從核心向外緣擴散的。就秦朝的郡縣制度來說,從考古發掘統計出來的數據可以發現,甚至最小的縣城的縣長或縣令,往往是由秦帝國軍隊的中下級軍官轉任,中央的命令可以從上到下傳達到地方,效率相當不錯。秦帝國的道路系統,在中原地區是兩橫兩直四條主幹道,然後以此爲基礎對外展開若干條輻射線。這樣的內建系統,傳達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經末梢回饋訊息的效率卻有所不足。整體而言,秦帝國在秦始皇時代,運轉並沒有太大困難。

秦朝短命因只建有效戰爭機器:非良好管理體系

秦王朝築長城、開直道、建宮殿和陵墓,再加上戍守邊疆的兵役,用盡了以農業生產爲主的國家力量。秦始皇在世時,由於他常常巡視各處,可能還可以得到地方的訊息。秦始皇一死,包括六國之後裔和陳勝、吳廣、劉邦這一類農民在內的起義風起雲涌,中央根本無法得到預警,也無法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所以這一短命的王朝,它的興盛是由於三代經營,建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戰爭機器。但這並不是一套很好的管理體系,在資源力量用盡之時,中央完全無法應付,龐大的帝國就垮下來了。秦代的興和衰,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

漢代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續,《史記》和《漢書》都很坦白地承認這一點。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上,漢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設計了一套相當清楚的察舉制,將過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選拔方式,落實爲定期由地方官員選擇當地優秀的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實習種種政務,然後再派到各處去工作。這樣一個察舉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斷地有人力資源的流轉,把地方的訊息無時不經過這些實習人員帶到中央。這套訊息傳遞系統至少在西漢大半的時間裏面,能爲中央的種種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使這麼龐大的帝國基本上能夠穩定地運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