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邦建立漢朝後,爲什麼用秦朝的制度管理國家呢?

劉邦建立漢朝後,爲什麼用秦朝的制度管理國家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在消滅了項羽之後也開始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但是擺在劉邦面前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同秦帝國一樣,秦朝的建立在秦始皇的手裏,然而面對突然膨脹的疆土和迅速實行的郡縣制,秦始皇缺少了基礎,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在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了劉邦的手裏,而且更爲嚴重的是劉邦的班底,其實是缺少了政治條件的,都是來自沛縣的老弟兄,他們封王之後又能不能管理好諸侯國呢?

劉邦

劉邦建立漢朝後,爲什麼用秦朝的制度管理國家呢?

對此史學家認爲漢朝是屬於漢承秦制,而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認爲大漢四百年,基本上是源自於秦制的先進,所以秦帝國覆滅不能賴於制度的失敗。但很多人並不瞭解所謂的漢承秦制,明白說任何朝代的制度都是有跡可循的,整個歷史的規律實際上也是在查缺補漏,在原本的制度條件上進行改進。所以漢承秦制不是照搬,而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

劉邦和蕭何

劉邦建立漢朝後,爲什麼用秦朝的制度管理國家呢? 第2張

而且在漢承秦制下西漢有着非常厚重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這樣就是漢家法周的來歷。現在我們所考慮的問題是什麼?那就是秦帝國僅僅存在了十四年,那麼秦制的問題出在哪裏?現實情況就是劉邦在繼承秦制的時候,也在思考秦帝國的覆滅原因,所以劉邦是在不斷地思考要如何進行改變。這一點在劉邦之後的幾代人都能看出問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蕭何所制定的法度,到了曹參時期未曾變化。另外在漢景帝時期,儒家思想的肯定。

先來看一個案例,漢景帝時期有一個人物不可忽視,這人就是竇太后。竇太后身爲一個女性,但是卻手段強硬,而且對道家思想的維護到了一定的程度。《史記·外戚世家》當中記載“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可見太后一人左右了皇帝和宗室,不得不去遵循道家思想。其次一些大臣因爲反對太后的主張,甚至是遭遇了殺身之禍。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推行新政,影響到了宗室貴族的利益,竇太后直接責備漢武帝,以至於最後新政不了了之,而且主要人物全部遭罪。其中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自殺。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強勢的人物,漢家法周面前也毫無手段,這裏的意思是說劉邦在漢承秦制的同時做了對多方面思想的融合,竇太后因爲喜歡小兒子樑王,所以一直想讓漢景帝傳位給樑王。但是卻被周道不得立弟的理由拒絕,可見漢朝並不是只承秦制。另外一個能體現問題的事情就在於劉邦時期的一個複雜問題,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共存關係。表面上看劉邦是爲了能夠得到諸侯的支持,爲了滿足自己手下的野心,才被迫無奈選擇了分封。但事實上這也不是劉邦的最初想法,劉邦在實現這一點時還想要做到分而治之的概念

秦朝時期的郡縣制太快,導致楚地不滿秦制,各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都不兼容,因此也讓郡縣制名存實亡。徹底的郡縣制卻不如劉邦的均線和分封並存,像是在對韓信的任命,原本韓信是齊王,但是在之後卻被封爲了楚王,理由是韓信是原楚國人,因此能夠更瞭解當地的文化,更能存恤楚衆。

但是劉邦時期的分封和原本的分封還是有區別的,這也就是對周制的改革,同時也是對秦制的改革,一方面是採納了分封,但是分封的同時控制了地方的行政權,部分官員要中央直接任命。另外在劉邦後期消滅了異姓諸侯之後,進一步地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也就是定下的盟約,非劉氏不可封王。但是這有沒有隱患呢?雖然劉邦及時的控制了諸侯,但是卻忽視了對諸侯的經濟權把控,另外到了漢文帝時期,開放了私自鑄錢的特權,像是漢文帝的寵臣鄧通就是靠鑄錢發財的。

這也就導致了後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因此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進一步又削弱了諸侯的權力,直到後來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並且實行推恩令才慢慢轉爲全郡縣。(實際上一直都不徹底)所以本質上來說漢朝的制度更像是大融合,即有道家思想,還有法家、儒家並存,追蹤先法則是有秦有周,足見漢朝法令的複雜程度。所以漢承秦制只是一個大概並不是漢制的全貌,西漢也不是按部就班地使用秦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