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靠什麼過冬驅寒:明清時期紫禁城怎麼供暖?

古代靠什麼過冬驅寒:明清時期紫禁城怎麼供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一場大雪,故宮“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的美景,讓網友們感念,如果能漫步其中,該多美妙。一組“穿越照”《陪哀家看雪》瞬間將時間拉回到了鑲黃時代,大讚其美的時候,你可知道,明清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餘天都是寒冷的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暖寶寶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裏的皇上嬪妃、皇子皇孫以及宮女太監們是靠什麼度過這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呢?

  紫禁城抗寒第一道防線——火牆

明清兩代定都北京,所以禦寒也成了一大問題。但是我國古代的建築師們堪稱絕對的能工巧匠,他們在建築上施展“魔法”,利用牆壁爲紫禁城“供暖”,抵禦數九寒天。紫禁城內的建築,通常以院落爲單位,每個院落都有單獨的圍牆,這一道道的圍牆,除了能分隔空間外,還能防火禦寒。

此外,故宮內的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於依靠太陽取暖。而最令人驚歎的設計就是皇宮內的牆壁其實都是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宮殿外的廊檐下。炭口裏燒上木炭,熱力就可順着夾牆溫暖整個大殿,散熱面積大,熱量均勻,沒有菸灰污染,多用於生活起居的宮殿。爲使熱力擴散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牀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牀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溫暖如春。

其實火牆在中國早已誕生。漢武帝時就建立了一座溫室殿,位於前殿之北,冬天時供皇帝居住,在殿內設有各種防寒保暖的特殊設備,《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爲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着西域毛毯。”未央宮溫室殿是公卿朝臣議政的重要殿所。而皇后的宮殿則主要通過花椒和泥塗抹來取暖,被稱爲“椒房殿”。就這樣各朝各代的皇上無論是上早朝還是夜下休息,都不必擔心冬季刺骨的西北風了!火牆既乾淨衛生又經濟實惠地解決了皇室在寒冬的取暖問題。

古代靠什麼過冬驅寒:明清時期紫禁城怎麼供暖?

  故宮早就用上了地採暖——暖閣和火炕

紫禁城內的宮殿大多設有火炕,炕下有火道,與如今北方農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清朝的皇宮中還設有暖閣,其實就是根據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宮女談往錄》中,慈禧太后身邊的宮女就曾回憶道:“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製的轆轤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裏像在暖炕上一樣。”火炕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火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在此點燃火炭,殿內循環的火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殿內溫度隨之逐漸上升,以達禦寒目的。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能看到這種取暖設施。晚明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宮大殿……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可見在明朝宮中就有此設施了。

由於火炕、排煙道均在室外,既可避免燒煙火污染室內空氣,又能防止煤氣中毒,既安全、衛生,又經濟、實用。其實這種取暖方式並不是明清人的發明,早在魏晉時代就已出現。那時的東北地區已有“火炕取暖”的記錄,從北京故宮到瀋陽故宮,明清皇家都在使用這一古老實用的取暖方式。這兩處故宮,當年建的火炕、煙囪等現在都還能看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