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沒暖氣紫禁城的皇室如何取暖過冬

古代沒暖氣紫禁城的皇室如何取暖過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去的北京,比現在要寒冷很多,而且漫長。那時候,一年中有將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在沒有暖氣的古代,那些生活在紫禁城的皇親貴胄又如何抵禦嚴寒呢?

一般來說,清朝的皇帝通常會在西郊的園林度過夏天,在紫禁城裏度過冬天。現在就帶大家去看看紫禁城裏究竟有着怎樣的禦寒措施吧。

古代沒暖氣紫禁城的皇室如何取暖過冬

網絡配圖

第一道防線——宮牆

紫禁城內的建築,通常以院落爲單位。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牆。這一道又一道的圍牆,除了分隔空間的功能外,既可用來防火,同時又可抵禦冬天的寒風。此外,紫禁城內的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於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宮殿都建 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也可以達到較好的保暖效果。

早期的地暖——火炕與暖閣

紫禁城內的宮殿大多設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結構與今天北方農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宮殿內暖閣的地面也可以加熱,其結構與火炕也類似,這就是早期的地暖。

爐坑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煙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蹲身在此點燃柴炭,殿內循環的煙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殿內溫度隨之徐徐上升,以達禦寒之目的。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着這種設施。殿前的爐坑口覆蓋着包着鐵板的木蓋,至今可見。

精緻的“暖器”——熏籠與手爐

紫禁城的宮殿內,冬季還會陳設炭爐用來取暖,稱作熏籠。熏籠的製作十分精美,分爲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琅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內,都可以 見到當時陳設的熏籠。

古代沒暖氣紫禁城的皇室如何取暖過冬 第2張

網絡配圖

除了大的熏籠,還有一種小的炭爐,隨手可以提動,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它們的製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種小的炭爐只有帝、後及妃、嬪們才能使用。手爐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樑,根據主人的意願,可以由太監 或宮女隨時移置到適宜之處。

好爐配好炭——紅羅炭

紫禁城內炭爐中燒的木炭,是最優質的“紅羅炭”。這種炭由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順天府所轄的宛平、大興兩縣用硬實木材燒製。成炭以後,運送到西安門外(今稱此地爲紅羅廠)存貯,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內使用,所以名爲“紅羅 炭”。

紫禁城內房屋數量多,人口也衆多;在漫長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數量相當可觀。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古代沒暖氣紫禁城的皇室如何取暖過冬 第3張

網絡配圖

服飾很重要——冬服

在冬天自然要換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裝,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裝的紋飾上,冬夏差別不是很大,區別主要是在材質上。冬季的龍袍,會用黑狐皮製作,用紫貂皮等滾邊,保暖效果更佳。帽冠則用薰貂和黑狐皮製作。

舌尖上的溫暖——火鍋

紫禁城內的火鍋可分爲兩種:其一爲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同時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熱食品。其二爲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把水燒開以涮煮食物,和我們今天吃的火鍋類似。這簡直是全中國人民抗寒利器啊有木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