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寇準一手締結“澶淵之盟”,保大宋百年和平,爲何落得悲慘結局?

寇準一手締結“澶淵之盟”,保大宋百年和平,爲何落得悲慘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在經過四十餘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寇準一手締結“澶淵之盟”,保大宋百年和平,爲何落得悲慘結局?

盟約的內容是:遼宋約爲兄弟之國;雙方維持舊有疆界,北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盟約締結的第二年,宋真宗遼朝蕭太后爲“晉國太妃”,遼朝封宋真宗爲“晉國皇帝”。

澶淵之盟是雙方主和的結果,它使兩國開始了頻繁的邊境貿易,但並沒有改變兩國間的衝突。

景德元年(1004)秋,遼朝承天皇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爲名,發兵南下,不一日至澶淵(今濮陽)。

朝野震驚,帝欲南下避敵。

寇準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

參知政事王欽若,爲江南人,請求真宗遷都金陵(今南京);

籤樞密院事陳堯叟,爲蜀人,請求真宗遷都成都。

在此關鍵時刻,寇準對真宗說:“誰爲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

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待其弊,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

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真宗乃罷南遷之議,命進臨朝稱制八年的劉皇后爲攝政,並允諾親征。

冬,十一月,真宗下詔親征,命雍王趙元份留守都城,自率寇準、高瓊等宿將中軍而行。

當部隊行至韋城時,遼軍乘虛而入,直抵澶淵,進逼宋軍。

真宗慌忙詢問寇準如何是好。

寇準說:“陛下惟可進尺,不可退寸。

”並要真宗乘輿來到陣前,以壯軍威。

當 時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宋軍見皇帝親臨督戰,士氣大振,一衝遼陣, 遼軍大敗,慌忙撤退。

遼軍退到澶淵之北,宋軍則在澶淵之南紮營,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遼軍雖勝,但孤軍深入既久,補給出現困難;而宋軍則有黃河作爲天險,補給無慮。

這時,寇準故意揚言:“諸將畏懦不前,須斬數大將乃可戰。

”宋軍諸將聞訊後,請戰心切,積極請命出擊。

兩軍交戰不久,其中一位宋軍大將冷兵器擊中遼軍主將蕭撻凜(一作覽),遼軍主將中槍墜馬(戰馬已爲宋軍炮轟驚死),當晚爲宋軍所殺。

主將身亡,遼軍士氣受挫。

真宗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爲是個好機會,“遂決意親征”。

十二月中,雙方在澶淵進行和談(即“澶淵之盟”)。

宋使曹利用負責談判工作。

真宗以身在軍中不便指揮和談爲由,授權寇準全權處理。

寇準在談判中要求“必不得已”,要“雖百萬亦可”;曹利用則堅持“雖有數百萬下不得”。

雙方僵持了很久。

真宗派楊億口授詔書給曹利用說:“能增益歲幣而早息兵,雖重償南北朝均可。

”曹利用以此回報了遼方。

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確定:遼朝向北宋稱兄;北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維持舊有疆界。

公元1005年1月28日(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雙方正式簽字蓋章生效,並互派大使將和約帶回各自朝廷備案。

簽約後,真宗欲親自舉行儀式接受遼方大使呈交和約批准書;而寇準卻說:“四方無戰事足矣,何必還要儀式?於是真宗同意了寇準的意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