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張九齡:張良的後代,中不了狀元照樣當上宰相

張九齡:張良的後代,中不了狀元照樣當上宰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張九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古代,要想進入仕途,或者想成就一番事業,參加科考博取功名無疑是一條捷徑,而考上狀元則是捷徑中的捷徑。但也有不少歷史名人,科考落第或者沒有考上狀元,照樣做出傑出的成就,比如蘇軾,不管在政治上還是文學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今天講的這個人蔘加科考就沒有中狀元,但他不愧是張良之後,中不了狀元,照樣憑其出衆才華當了宰相;而且他還有卓越的文才,曾寫一首詩可與詞神蘇軾叫板!那麼此人是誰?果真是張良之後?他宰相當得是否稱職?他的詩究竟有多牛?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張九齡:張良的後代,中不了狀元照樣當上宰相

一、五歲能詩,被譽神童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張九齡。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人,他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第三十世孫),是西晉名相張華第十四世孫。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其曾、其祖、其父都做過地方高官,他也是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便能吟詩作對,被譽爲神童。

民間傳說張九齡七歲那年春天,曾隨家人到名剎寶林寺遊玩。他正玩得津津有味時,遇到韶州府太守進香朝拜。殿前香客趕忙迴避,可頑皮的小張把進寺前折的一枝桃花藏在袖中,若無其事地看着太守的隨從擺弄供品,絲毫不害怕。太守見小九齡生得可愛,聰明伶俐,於是想試試他的才氣,隨口問道,“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你若對上,就給你供果吃。”張九齡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見九齡袖藏桃花,於是出了個上聯:“白麪書生袖裏暗藏春色”。

張九齡接口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聽罷大驚,“神童啊,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

還有,張九齡在13歲時,還曾受到廣州刺史王方慶的讚賞,認爲他日後必有作爲。

二、時運不濟,考上狀元被取消

按說張九齡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又如此聰明,讀書又努力,考上狀元是不成問題的。而事實上,關於張九齡終究是不是狀元,歷來卻頗有爭議。有人認爲他就是狀元,比著名學者餘秋雨,在他的散文《十萬進士》裏,曾說過張九齡是狀元。但又有不少學者考證,他不是狀元。

在傳統說法裏,嶺南或者兩廣第一位狀元是唐末的廣東封開縣人莫宣卿(834—868),而他比張九齡晚出生156年;還有一種說法是,廣東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明朝的廣東佛山人倫文敘(1467—1513)。那麼張九齡究竟是不是狀元?咱們先來看看他的科考經歷。

公元702年(武則天長安二年)春,張九齡赴京應進士考,當時的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沈佺期。張九齡之才爲沈佺期激賞,被列爲進士第一,按理說是考上狀元了。然而,這次考試卻由於“時有下等謗議上聞”,也就是落第者對考試結果有非議,並上告朝廷,說有作弊現象。結果朝廷下詔追查,弄出很大動靜,沈佺期被調查下獄,承認曾收受賄賂(但並非張九齡行賄,同張九齡無關),於是考試成績全部取消。受此影響,張九齡只得打道回府,回到了老家韶州。就是說,張九齡本來考上了狀元,卻被取消了資格。

但據史書記載,張九齡後來又先後參加了兩次制科考試,一是在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二是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但這兩次考試是否中狀元,史書記載並不詳細。

張九齡:張良的後代,中不了狀元照樣當上宰相 第2張

在706年這次是“才堪經邦科,張九齡、康元瑰及第”;在713年這次則是“文經邦國科,韓休及第;藻思清華科,趙冬曦及第;道侔伊呂科,張九齡及第”(宋·王溥《唐會要》)。其中有“及第”字樣,所以有人推斷張九齡又考上了狀元;但書中並沒有明顯指出是狀元及第,而且又同時出現了多個人名“及第”,誰是狀元?難道有並列現象?顯然也很難考證。況且,真正的狀元一般是指常科的進士第一;而制科考試即便是第一,也不能稱爲狀元,如果是的話,後來的蘇東坡也曾在制科中考了第一,那麼蘇東坡也是狀元了?顯然不是。

而向來以記述唐史最爲權威的《舊唐書》《新唐書》則只是說張九齡“登進士第”,也沒有明確說明,所以張九齡是不是狀元真的成了懸念;或者說,張九齡絕對有當狀元的資格,但是沒有運氣,失去了狀元這個名頭。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張九齡的仕途,不是狀元又如何?咱有才,照當宰相照樣成爲國家的肱骨之臣!

三、受名相張說激賞和推薦,被朝廷重用

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也是唐代唯一的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爲人耿直,儀表堂堂,時人譽爲“曲江風度”。 他究竟有多大影響?史載即使在他罷相後,唐玄宗選擇宰相時,總要對推薦的人問一句:“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以此看來,張九齡幾乎成了朝廷選相的一個標杆了。

不過,張九齡的被重用,跟一位叫張說(yue)的人是分不開的。張說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而且他一生三度拜相,絕對是朝廷的一位肱骨之臣。

703年,時任中書舍人的張說因慷慨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他過韶州時,見到了被取消狀元資格閒居在家的張九齡,他看了張九齡的文章後,大爲欣賞,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這給了當時頗受科考打擊的張九齡極大的鼓勵。只要有才華,就不怕暫時被埋沒,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雨便化龍!

於是到了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再次赴京應吏部考試,他在才堪經邦科登第,被授於祕書省校書郎一職。後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皇帝於東宮舉文學士,張九齡又名列前茅,授左拾遺一職。

張九齡向來以直言進諫著稱,他在唐玄宗繼位的第二年就曾上書皇帝特別器重的宰相姚崇,提醒他“遠諂躁,進純厚”,得到姚崇賞識。然而,他跟姚崇的意見並不總是一致,後來二人有了矛盾。開元四年(716年)秋,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姚崇的不滿,他爲了避開姚崇,找藉口去官歸養,回到嶺南,住了一年多時間。但他在家也不閒着,想方設法爲家鄉辦點實事。

他在家的一年裏辦了一件大事,就是開闢大庾嶺路。自古以來嶺南和中國內地交通不暢,嚴重阻遏了嶺南的發展,以至於嶺南被稱爲蠻夷之地。張九齡決定改變這一現象。還有就是,唐朝在開元年間,社會開始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貿易有了很大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大庾嶺是南嶺著名的五嶺之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嶺高路險,張九齡出入嶺南深有體會,於是便建議朝廷修路。得到批准後,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不辭勞苦指揮施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修通了一條全長十幾公里,寬近17米的古道。

梅關古道修成之後,南北交通大爲改觀,張九齡做了一件造福子孫後代的善事,大庾嶺古道還被後人譽爲“古代的京廣線”。

718年春,張九齡被召入京,他因修大庚嶺路有功,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他盡職盡責,受到好評。

721年,張說入拜宰相。張說對張九齡早寄以厚望,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提升爲中書舍人內供奉。儘管張九齡的出道,張說功不可沒,但張九齡也並不因之而討好張說。他對張說也是經常提意見,有啥說啥。725年,玄宗東巡泰山祭天封禪,張說親自選擇隨皇帝登山的官員,當然他多推薦的是和自己親近的官員,許多官階較低。張九齡因此提醒張說,選擇隨行人員要選那些清流高品的人,以免引起非議。張說不聽,結果招致一片怨言。

當時,御史中丞宇文融掌管田戶租稅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陳奏,張說多次建議皇帝不要聽從他,因此就得罪了宇文融。張九齡勸張說對宇文融要有所防備,張說仍沒有聽從他的話。726年四月,宇文融和姦相李林甫等人彈劾張說,張說被罷相,張九齡也受牽連,被改任太常少卿。隨後又被調任外官,出爲冀州刺史。第二年三月,張九齡又改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寫了《在郡懷秋》詩二首,表達了他懷才不遇的憤慨和他志趣高雅的意境,其中有:“悠悠滄江渚,望望白雲涯;蘭艾若不分,安用馨香爲”等著名詩句。

731年三月,張九齡再度被召入京,任祕書少監等職,他奉旨代撰敕文,不須草稿,揮筆立就,深爲玄宗倚重。皇帝兩次升任他爲中書侍郎和爲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等。張九齡55歲時,向朝廷申請回鄉贍養老母,但玄宗皇帝仍對其重用,不予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張九皋、張九章就近家鄉封官,以便照顧老母。他的弟弟後來都成了嶺南的封疆大吏。

四、出任宰相,高瞻遠矚,窺出安祿山反心

733年十二月,張九齡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爲宰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當上宰相的張九齡更加兢兢業業,爲國效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張九齡的才幹得到奸相李林甫的嫉妒,他開始想方設法打壓張九齡。之後玄宗聽信讒言遷張九齡爲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爲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爲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張九齡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圖謀廢太子李瑛而立自己的兒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張九齡支持,他叱退使者,堅決拒絕,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

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敗,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奏請朝廷將其斬首。之前,安祿山入京時曾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他早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於是他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適逢安祿山違反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便毫不猶豫上奏表示,爲嚴肅軍紀,應將安祿山斬首,他提出:“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並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懇請玄宗皇帝殺之以絕後患。但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告,竟爲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

740年春,張九齡請求回鄉掃墓,因染病於五月七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爲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後來曾被張九齡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發起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蜀地,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爲司徒。

五、文學泰斗,一首詩可叫板蘇軾

張九齡不僅是位政績卓著的政治家,一位能臣、忠臣,還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文學大家,著名詩人。他曾被張說稱爲“後出詞人之冠”。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樑頹風,追蹤漢魏風骨,開創盛唐新一代詩風的重要人物。他的詩體現了嶺南人豪邁的民風,具有“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唐代,嶺南還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形成和發展,起了啓迪和推動作用。

張九齡才華橫溢,創作頗豐,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他的詩完全脫離了齊樑以來文壇的頹靡之風,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張九齡的作品一方面關注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另一方面又堅持超越的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爲追求功業而媚俗,主要表現了爭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和堅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比如他的組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組),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二句,就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多託物言志,以比興手法爲主,顯得委婉蘊藉。比如他的《感遇》詩,多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明顯受到屈原楚辭的影響,頗有“風”、“騷”之情韻。

張九齡的山水風景詩也極好,且喜歡把風清月朗的景色與孤高清瑩的襟懷相融合,追求一種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效果,這就使他的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工於形貌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加大了抒情意味。

他寫月夜的詩,極爲情韻雋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懷遠》等。明朝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胡應麟認爲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詩風,說得十分中肯。在詩人薈萃的唐代,他顯得很突出,連大詩人王維、杜甫都對他極爲欣賞。

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成就極高,其中一首詩完全可以叫板後來的詩神、宋朝第一文豪蘇軾,即那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謂絕唱千古,成爲古代詩詞中吟月抒懷的最經典詩句。在後來的同類題材的詩作中,也就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末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與之比肩。

張九齡:張良的後代,中不了狀元照樣當上宰相 第3張

蘇軾和張九齡這兩首詩(蘇詞這裏在廣義上也可稱爲詩)都是吟月抒懷、寄託相思的佳作。相比而言,張詩更多纏綿相思的抒寫,因爲他相思的對象是“情人”;而蘇詞則更爲豪放一點,不僅是因爲他屬豪放派,更主要是他的相思對象是弟弟,一個男人。不過張詩雖纏綿,但並不悱惻,並不傷感,仍然有一種從容、豁達之感。“海上”“天涯”二字一下把那種渺遠、闊大的意境表現了出來,具有很高的境界。可以說,就從最著名的兩句看,蘇軾並未超越張九齡;或者說張九齡完全可以叫板蘇軾。

總之,張九齡究竟是不是狀元,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愧是張良之後,像張良一樣,既有才華,又有忠誠。做爲一名國家重臣,他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爲“開元盛世”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做爲一著名詩人,一位文壇泰斗,他也實至名歸。

無怪乎《舊唐書》對張九齡的評價:九齡文學政事,鹹有所稱,乃一時之選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