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官和吏是怎麼慢慢分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官吏”原意都是指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但經過時間的演變官與吏逐漸分離,形成了官高吏低的局面。時至清代,吏的地位更低,不入九品十八級,連未入流都算不上。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吏,本來也是官的稱謂。在上古時期或是秦漢時期,吏其實也是官,這一概念到明清也仍然在沿用。比如管理文官銓選、晉升的部門就被稱爲“吏部”,地方督撫也稱封疆大吏,稱有才能政績的官員爲循吏。不過這都是在特殊語境下才用的概念性稱呼,一般情況下則官、吏分明。

官與吏的區分是在魏晉以後,因爲官吏劃分品級等次,就把從事低級事務者劃爲等外的小吏了。這些吏一般由寒門來充任,身份地位也低,官和吏從此分流。後來吏成爲僉派的役,地位更低。

這種現象在宋代最爲典型,當時根據家族和家庭的情況來派役。元代有所變化,很多官都是由吏來選拔的。到了明前期仍實行僉丁派役,另外還有將府州縣學生員,或是監生中考試低等者罰充爲吏的。這種情況在清代就沒有了,清代根本就不允許生員、監生當吏,所以清代吏的身份地位創歷史新低。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第2張

明代後期曾實行納銀充吏,交一定數量的銀子便可買個吏,這就類似於清代的捐納。從中也可以看出,吏在當時不管身份多低,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職業,所以需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銀兩才能謀得這份職業。

清初沿襲明制,康熙二年以後改爲招募,文吏的招募由用吏單位自行考選,究竟怎麼個考法,也是各個單位自行決定。但是有一點,就是參加考選者,須由親族、鄰里出具保結。所謂的保結就類似於現在的擔保,保結之人負有連帶責任。

通常情況下,保結主要由本家族人和街坊四鄰,這主要是因爲他們最瞭解情況,由他們出具這種證明最具說服力也最合適。另外由地方官出具印結,即將作保的情況上報地方官後,地方官確認以後蓋上印,這就叫印結,據此再上報。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第3張

保結、印結中所證明的內容有:現居地、籍貫、三代職業,身家是否清白不屬賤民,並非重役、並非假冒姓名等。清代,做吏的人五年以後必須離職,而且以後再也不能考吏,如果再考吏的話,不管採取什麼手段,就叫重役,這是堅決禁止的,目的就是爲了防止吏在一個部門長期把持。

清代吏的名稱有很多,吏統稱爲胥吏,分爲文吏、胥役兩種。文吏主要掌管文字、公文雜務,如抄寫文件,查覈檔冊,填造報表、簿冊,收發公文等,都屬於公文雜務。胥役也可稱爲衙役,主要供奔走驅使,跑腿站堂,隨從外出、扈從,充儀仗人員,還有催徵賦稅、緝捕、看守、押解人犯等。

文吏一般叫書吏,各個機構中的名稱不一樣,中央有供事、經承、儒士,宗人府、內閣、翰林院、總理衙門等機構設有供事,供事比經承身份地位要高一些,出路也好一些,這些衙門裏供職的吏,五年以後如果表現優秀還可以保送爲低級職官。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第4張

經承的數量最大,是部院、內務府、寺監衙門文吏的統稱。儒士只是禮部經承之外的文吏,比經承地位高。地方機構的文吏有書吏、承差、典吏、攢吏等名稱。

這裏所說的書吏是狹義的書吏,爲督撫、學政、鹽政及各稅關監督、各倉下所設的文吏。其下爲承差,是在督撫、學政、鹽政衙門之下,於書吏之外所設的文吏,承差在職務上可能並非單純的文職之事,還要任其他的差務。

典吏的數量最多,是布、按二司、道、府、州、縣衙署,以及府的佐貳、鹽運使、運同、運副、運判、提舉、同知等官署下所設的文吏。攢吏是首領官、雜職官、儒學、州學佐貳官下所設的文吏。

胥役是地方長官衙署中三班六房在“三班”任職的吏,其名稱有皁班、快班、壯班。這是從大類上分,各類名目繁多,與所從事的具體職務有關。如皁吏、堂吏、門子、更夫、仵作、馬快、步快、捕快、禁卒、轎伕、鳴鑼夫、獄卒、庫丁、倉夫、巡丁等。

官吏本來都是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 是什麼時候出現官高吏低的局面的 第5張

儘管吏的身份地位不高,但在清代這些爲數衆多的吏卻是時刻影響國家政務的一個羣體,嘉慶帝曾說“本朝與胥吏共天下”說得就是這個意思。事實上,地方乃至中央的很多事務名義上是官在領導,而實際上卻都是吏在運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