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什麼是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

什麼是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藩鎮,又稱方鎮,原本是唐朝爲了防禦邊患設立了軍鎮。不少藩鎮的最高長官貴爲節度使,已具有軍事調度、財政支配和監查官員的權力。在安史之亂前後,此類軍區式構建已在唐朝大部分地方普及,爲抵禦叛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叛亂平定不久後,皇帝就開始爲自己的選擇而發愁。無論長安的宮廷作何努力,這些軍鎮都將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什麼是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新唐書方鎮表》中,一共羅列了42 個大小不等的藩鎮,實際數量則遠不止此。其中某些搶先冒泡的刺頭,讓李唐皇帝很早就有些後悔當初的選擇。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代宗李豫在幽州、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成德(今河北中部)三地設立新的藩鎮。分別任命李懷仙、田承嗣和張忠志等安史降將爲節度使,史稱“河朔三鎮”。這些藩鎮表面上依附朝廷,實際上卻擁有很多自主權限。皇帝痛心的髮型,藩鎮有需要就可以在背地裏擴大軍備,而財賦不供且自置官員,讓朝廷無力過問。

除此之外,在位於內地的汴宋、武寧等中原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藩鎮體系。這些地方雖然遠離邊關,但肩負監控河朔三鎮、保障財賦運輸的職責。一旦這些地方出現問題,江淮的糧食便無法順利輸入關中,足以把皇帝急的直掉眼淚。至於跟南方的兩浙等東南藩鎮,也負責直接維繫着唐朝財稅供應。

雖然藩鎮大體上對長安宮廷沒有敵意,但難免讓皇帝感覺自己失去了對帝國的部分控制。就政治而言,節度使可以集軍、政、財於一身,有自成體系的能力。原來的節度使死後,也通常傾向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者偏裨擅立。朝廷如果不選擇事後追認,容易鬧出讓雙方都不愉快的矛盾。以河朔三鎮例,在前後57位節度使中,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只有4人。藩鎮制度的愈演愈烈,終究讓皇帝有無能爲力的感覺。

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組建軍隊就必須依靠雄厚的軍餉糧草。但李唐皇帝很快就會發現,藩鎮控制着大量屯田或營田,截留了很多農民創造的賦稅。雖然節度使本身大都無福消受,但在中央宮廷眼裏依然是非常刺眼的問題。

此外,藩鎮還可以將商業利益從王朝稅吏身邊剝離。例如平盧淄青的節度使李師古,就非常覬覦境內的商業貿易收入。通過用自己的部隊保護貿易,再用商人的資金彌補空缺的軍費。在他死後,其弟李師道自領平盧淄青節度使。因爲有了經濟上的撐腰,可以手握重兵而有恃無恐。結果是長安宮廷根本分不到大量好處。

什麼是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2張

但無論是哪位皇帝繼位,個人能力與宮廷財政如何,都已經無法遏制藩鎮的擴張趨勢。或許在他們心中,源自西魏的府兵制更符合自己的政治審美。但無論後世多少人吹捧兵員和財政矛盾得到緩解,都無法否認武則天在位期間的逃亡隱匿現象頻發。所以,藩鎮體制的孕育而生,不過是唐朝爲了解決前一個問題而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新麻煩。

在領地繼續擴大的唐玄宗時代,朝廷只得改府兵制爲募兵制,卻又負擔不起沉重的軍費開支。於是,被後人詬病的藩鎮也幾乎同步降生。很多人批判這一做法勢必造成將領擁兵自重和士兵忠誠度降低等弊端,卻看不到擴張型帝國都採取過類似的措施。因爲無論是早先的亞述和羅馬,還是與李唐同時的拜占庭或阿拉伯,都有着類似的軍區分權機制。地方大員也有自己的私人班底和核心武裝。

於是,節度使的牙兵既成爲藩鎮的核心軍事力量,又形成了維護自身利益的集團。他們抱團取暖,無形中反制節度使的個人權利。一旦長官觸及牙兵的切身利益,他們可以選擇變換主帥,由此產生“兵驕則逐帥, 帥強則叛上”現象,讓皇帝和依附其個人權勢的文官隊伍都痛心疾首。

不僅如此,平叛有功的內地藩鎮勢力也逐步做大做強。長安附近的同、華兩州節度使周智光就曾放言:此去長安百八十里, 智光夜眠, 不敢舒足, 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令諸侯, 惟周智光能之。

當然,早在藩鎮體系成型之前,唐朝的軍隊結構問題就已經預示了未來路徑。

據統計,自開元年間其,邊藩軍隊就擁有士卒49萬和戰馬8萬匹。同時代的中央和內地軍隊只有8萬人,兩者比率達6:1,是典型的外重內輕特徵。由於沒有強有力的中央禁軍,唐朝被迫採取以藩制藩的策略,以此保持軍事均勢。但結果還是中央宮廷的權力遭到削減。

什麼是藩鎮頑疾?讓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3張

爲了制約世俗武夫,唐朝皇帝還在後期打開了宦官染指軍隊的潘多拉魔盒。公元783年,唐德宗李適命涇原鎮士兵平定四鎮之亂。軍對開至長安,因京兆尹王翔勞軍不力而發生譁變。李適在叛亂平定後還心有餘悸,開始讓宦官擔任軍隊的主要指揮。這就讓皇室的權威被徹底削弱。這種中樞集團的爭鬥不止,也影響了對地區藩鎮的控制。

唐憲宗李純不甘驕藩滋生的現狀,執意實行削藩。公元819年,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身死,河朔三鎮相繼表示順從朝廷,史稱“元和中興”。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次迴光返照而已。

後期的長安宮廷 也被宦官勢力把持

唐朝覆滅後,藩鎮才正式開啓割據模式。但在五代與十國體系的形成中,還是有不少舊的前唐藩鎮被兼併或消滅。最後能留下的,大都有比較可靠的現實依據。其中,過去一直爲都城輸送的物資的中原藩鎮,最後會成爲新帝國的執掌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