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對唐朝歷史有所瞭解的讀者想必都知道,“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險些亡國的重大叛亂事件。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就在“安史之亂”結束二十年後,另一場削藩行動又險些導致唐朝亡國。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781年,唐朝中央與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這四個藩鎮在節度使任免問題上談判破裂,並因此引發了“四鎮之亂”。在戰爭最初階段,朝廷與勤王藩鎮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平定叛亂似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然而,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德宗卻被輕鬆取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打算趁機削弱那些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鎮,連在戰爭中爲朝廷出過大力的幽州鎮也不例外。

唐德宗的激進策略很快引發了嚴重後果。原本效忠朝廷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看出了皇帝打算玩“兔死狗烹”的套路,於是憤然加入叛軍陣營。原本即將平定的“四鎮之亂”再起戰火。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第2張

禍不單行的是,就在北方四鎮(成德、魏博、平盧、幽州)結盟反叛後不久,此前成功鎮壓山南東道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起兵響應叛軍號召,並迅速佔領汴州(今開封),切斷了朝廷與南方地區的後勤供應通道。

與北方的叛亂相比,李希烈在南方的反叛令朝廷更加擔憂。因爲一旦失去了南方的補給,朝廷根本沒有足夠的錢糧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於是,朝廷很快將平叛的重點轉移到了南方。

783年秋,朝廷命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本鎮五萬將士開赴河南前線同李希烈的叛軍作戰。然而在涇原軍途經長安的時候,將士們原以爲朝廷會給予重賞,結果卻只得到了一頓粗茶淡飯。士卒們越想越憤怒,結果行軍至滻水的時候發生了兵變。五萬涇原軍回師殺入長安,大肆擄掠京師府庫財物。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爲“涇原兵變”。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第3張

“涇原兵變”發生後,叛軍擁立正在京師賦閒的太尉朱泚爲首領。朱泚是幽州節度使朱滔的哥哥,他很快派人與河北叛軍取得聯繫。如此一來,叛軍聯盟就佔據了唐朝大多數重要地區,大唐王朝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不久,朱泚在長安稱帝,並派出叛軍攻打奉天。唐德宗認爲奉天難以堅守,再度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然而劫難仍未結束。784年初,唐朝的一位重要將領李懷光因受到朝中奸臣排擠,於是也率部反叛。此時唐朝面臨的形勢幾乎比“安史之亂”時期更加惡劣,朝廷隨時處於崩潰的邊緣。

唐德宗削藩險些導致亡國,爲何他僅用一道罪己詔就化解了危機? 第4張

784年,在翰林學士陸贄的建議下,唐德宗發佈了一篇著名的罪己詔:《奉天改元大赦制》。詔書中唐德宗坦言自己“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罪實在予,永言愧悼”,並宣佈赦免李希烈(淮西節度使)、田悅(魏博節度使)、王武俊(成德節度使)、李納(平盧節度使)、朱滔(幽州節度使)等人的一切罪名,“各復爵位,待之如初”。

唐德宗的這份罪己詔發佈後,立即在叛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魏博、成德、平盧、幽州四鎮發動叛亂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逼迫朝廷保持藩鎮割據的現狀,而不是想要推翻朝廷,更不是想尊奉李希烈(783年僭越稱帝)或朱泚爲帝。於是魏博、成德、平盧三鎮很快就表示願意與朝廷和解。朱滔在幾個月後看到大勢已去,也只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叛軍聯盟瓦解後,朝廷迅速展開反攻。朱泚、李懷光、李希烈都在兵敗後被自己的部將所殺。這場險些導致唐朝亡國的叛亂終於被逐步平息。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