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丁卯之役過程簡介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丁卯之役過程簡介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金入侵

1627年正月初八(陽曆2月23日),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諸貝勒統兵出征朝鮮。皇太極宣佈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是:“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然此行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故整旅徂徵。若朝鮮可取,則並取之”,“故用兵兩圖之”。

丁卯之役過程簡介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在韓潤、姜弘立等朝鮮人的嚮導下,正月十三日夜,後金兵攻取明哨地並殺盡六哨之後,四更時分,3萬餘騎(一說約4萬,一說“賊兵號四萬,實一萬四五千,而半是我民(朝鮮人)剃頭者”)渡鴨綠江襲擊義州。義州府尹李莞(李舜臣之侄)毫無防備,在後金兵登城後才發覺,次日晨(阿敏報告爲夜)城陷,李莞被磔殺(一說中箭而死),判官崔夢亮被砍頭(阿敏報告爲自殺),全城軍民慘遭屠殺(阿敏報告爲只屠士兵,俘虜平民,並於當日搜殺漏網之魚後駐紮該城)。佔領義州後,阿敏留下八名官員和1000名士兵留守義州,自己於十五日率主力繼續進軍。

在取義州之前(“先取義州之夜”),後金軍分兵(毛文龍報告爲4萬)進攻毛文龍部的駐屯地鐵山(後金前鋒一部於十四日往宣川浦口進軍,並於當日攻陷鐵山)(毛文龍塘報稱後金方攻陷鐵山的時間也爲十四日),大勝明軍,稱”斬明兵甚衆“,並生擒參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三人,稱毛文龍逃入海島(“時毛文龍遁往海島”),後金兵未能抓到毛文龍。

正月十五日,後金軍破定州,十七日後金軍兵臨郭山郡境之凌漢山城下,十八日因招降被拒而攻破該城,定州牧使金搢、郭山郡守樸惟健被俘,宣川府使奇協戰死(阿敏報告爲先俘獲定州牧使金搢,後於郭山漢山城擊殺朝鮮宣川副使奇協,郭山俘獲郡守樸惟健),阿敏留4名官員和500名士兵守此城。二十日,後金兵渡清川江,準備進攻安州,先派人招降,遭到嚴拒,便於二十一日大舉攻城。安州爲平安道重鎮,號稱“積年專力之地”,屯兵36000人(阿敏報告爲20000人),雖然竭力死守,卻仍不敵後金,安州牧使金俊和兵使南以興等人在激戰中陣亡,城破後除數百人外皆被屠殺(阿敏報告城破後未屠城)。一路上,後金兵打着爲光海君復仇的旗號,又將所有佔領區的朝鮮百姓一律剃髮。在攻取郭州凌漢山城之後,阿敏向皇太極報捷並請求派遣已出痘之蒙古人換防義州,以便抽調原駐義州的部隊南下攻打朝鮮,皇太極欣然批准,指示阿敏一定要相機而動,可進則進,不可進則勿強行,並強調將朝鮮的一切事務委託阿敏等諸貝勒,他自己不爲遙制,只依阿敏等的商量結果來裁定。

後金兵在安州滯留4天,繼續向平安道首府平壤進發。之前平壤民衆聽說安州被屠的消息後,哭成一片,紛紛逃竄,平安道觀察使尹暄也被迫退守中和。朝鮮政府逮捕尹暄,改任金起宗爲平安道觀察使。後金經過已成爲空城的平壤,渡過大同江,二十七日抵達中和,駐兵秣馬。隨後又派一支部隊溯鴨綠江而上,二月十一日攻佔昌城,殺府使金時若(金時敏庶弟)。

朝明反應

後金入侵的消息在正月十七日傳到漢城,朝鮮仁祖任命兵曹判書張晚爲四道都體察使,負責前線迎戰;領中樞府事李元翼爲下三道及京畿道都體察使,負責穩定後方並招募勤王義兵。然而朝鮮連戰連敗,毫無招架之力,漢城民衆聽說後爭先恐後地逃難,一二天後漢城也幾乎一空。朝鮮王朝早已將江華島預定爲戰爭轉移地,議政府右贊成李貴也在消息傳來時就建議朝鮮仁祖撤退到江華島避難,仁祖沒有立刻動身,但起用金自點爲句管江都事,先讓王大妃仁穆王后金氏、王妃仁烈王后韓氏及一些重要文件和宗社神主轉移江華島,讓昭顯世子南下全州,實行“分朝”,並向全國下哀痛教(罪己詔),自責不恤民生疾苦、濫殺無辜、爲援助毛文龍而壓榨百姓和爲政急進等四大失政。正月二十三日,臺諫聯合上疏勸國王勿離漢城,請求親征,被仁祖駁回。正月二十六日,仁祖率百官倉皇出逃,以金尚容留守漢城,二十九日抵達江華島。

就在朝鮮官軍節節敗退的時候,朝鮮義兵開始活躍起來。如義州有崔孝一、鄭鳳壽、白宗男,龍岡有黃山立等18人,鐵山有金礪器,慈山有林豹變,龍川有金佑、張遴、張熙俊、金宗敏、李矗立以及李忠傑兄弟等,洪龍海、閔灠等組織自募軍,在毛羅山伏擊後金兵,宣川劍山、定州慈聖山也有義兵固守,定州還有金良彥組成的“復仇軍”,招募在深河之戰中戰死者家屬五百餘人協助防守安州,金良彥陣亡。平壤有前判官金峻德、幼學李起業、金克念、文科直赴李愈、幼學金載價等士紳組織的義兵,等等。其中許多義兵隊伍都成功保衛了家鄉,甚至取得不俗的戰績,但並未從根本上扭轉戰局。

丁卯之役過程簡介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第2張

後金入侵朝鮮的消息傳入北京是在三月初(一說二月間)。在北京的朝鮮使臣金尚憲聽說後立刻呈文明朝兵部,請求明朝進攻遼東以解朝鮮之圍。明朝兵部尚書馮嘉會打算派覺華島水兵三千、登萊兵三千加上天津的一些兵力配合毛文龍援救朝鮮,同時讓寧遠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出兵批亢搗虛,獲得皇帝的首肯,登萊巡撫李嵩也主張趁後金空虛攻遼東以救朝鮮,但袁崇煥反對此議,由於皇帝在三月十七日嚴旨督促他出兵東進,不能按兵不動,只好派趙率教等率少數精騎陳兵於三岔河(遼河下游)。據說袁崇煥早已通過劉興祚的內應而得知後金東侵的消息,卻忙於與後金議和(以修築錦州等三城)而反應消極。登萊方面出動8000餘人東援,等監軍太監胡良輔等率領這支軍隊抵達皮島時,阿敏早已凱旋,而趙率教等9員將領率9000精兵趕到三岔河後不久也撤回了,被譏爲“紙上之兵”。

外交接觸

就在戰爭持續的過程中,雙方也展開了外交接觸。後金入侵之初,就給朝鮮送去書函,平安道觀察使尹暄予以答覆,顯然未能令後金滿意並止住其步伐。正月二十日,姜弘立手下奴婢拿着阿敏書函來到平壤,要求呈遞,平安道觀察使尹暄呈遞給朝鮮政府。該書函列舉了朝鮮助明伐金、不謝丁酉年(1621年)後金討伐毛文龍之功、接納毛文龍及遼東逃人、不弔祭努爾哈赤這四條討伐朝鮮的理由,強調朝鮮“差官認罪”方可修好(阿敏只報告他向朝鮮國王派使未達,未報告送去書信)。正月二十二日,收到阿敏書函的朝鮮君臣對此展開討論,鑑於朝鮮實力弱小,準備不周,而後金兵已過清川江,再加上連明朝都同後金議和,所以決定以國書形式給予答覆,質問後金無故興兵,表示只有後金先退兵才能修好,並派朝鮮被俘人員姜弘立之子姜璹和樸蘭英之子樸雴攜帶答書,於正月二十七日抵達中和的後金軍營。阿敏接到朝鮮國書後,再次致書朝鮮,添油加醋地列舉了七條理由,甚至翻起了後金興起前的舊賬。阿敏限期五天回覆,命阿本、董納密(樸仲男)攜書出使朝鮮朝廷,他們還沒回營,阿敏又寫信並派備禦札弩、巴克什科貝帶去,進一步補充說明了對朝鮮的答覆。此外,阿敏還給了要求朝鮮與後金結爲兄弟國並與明朝斷交的書信,但此書信不見於後金方面的記載。

朝鮮君臣接到書信後,先寫了對“七罪”的答覆國書,讓權璡帶到中和的後金大營,又在江華甲串的鎮海樓接待了四名後金使臣,然後將他們打發走,二月初五晉昌君姜絪(姜弘立叔父)攜國書赴金營。同日阿敏率軍兵不血刃地佔領空城黃州,翌日姜璹、樸雴陪同札弩等後金使臣來到金營,通報姜絪將來之事,後金又將書信轉交姜璹、樸雴,指責朝鮮繼續整頓士兵以及在新送的國書上寫天啓年號,缺乏議和誠意,令朝鮮君臣一度對議和絕望。

阿敏執意南下,後金將領李永芳等勸其守信,遭阿敏呵斥,於是後金軍進駐瑞興,途中遇見了朝鮮使臣姜絪,翌日阿敏接見姜絪,姜絪對阿敏行一跪三叩頭並遞書乞和,阿敏原則上同意,但要求給予其屯兵秣馬之地,姜絪建議駐軍三屯,阿敏不從,繼續向漢城開撥,在其弟濟爾哈朗的勸阻下駐紮平山,由此議和又有了眉目。後金進駐平山後,就派副將劉興祚(朝鮮稱其爲劉海,後金稱其爲劉愛塔)等出使江華島,正式商定和約,李廷龜、張維負責與其交涉。與劉興祚一起來的還有八年前被俘的姜弘立和樸蘭英。儘管朝鮮內部出現斬使之議,但在崔鳴吉、李貴等主和派大臣的主張下,朝鮮仁祖還是在二月十一日接見了劉興祚,劉興祚極爲傲慢,嘲笑仁祖爲木偶,提出了與明斷交、進貢後金及以王弟納質等議和條件。仁祖以遠房宗室原昌副令李玖(朝鮮成宗之子云川君後裔)爲原昌君,冒充王弟交給劉興祚,二月十五日,劉興祚在燕尾亭誓約議和,隨後帶原昌君等去平山金營,同日朝鮮處決放棄平壤的尹暄。

丁卯之役過程簡介 丁卯之役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第3張

結盟撤兵

原昌君來到平山金營後,以抱膝禮謁見阿敏,並攜帶大量禮物,包括一百匹馬、一百張虎豹皮、四百件綿綢苧布、一萬五千匹布。嶽託認爲和事將成,此戰目的也基本達到,而明與蒙古仍爲後金心腹大患,建議與朝鮮國王盟誓後立刻撤軍。阿敏卻表示要進入漢城看朝鮮王宮,甚至有久居的打算,叫上杜度和他一起住在漢城,遭杜度拒絕。由於從徵的其他貝勒均要求議和撤兵,阿敏迫於壓力,只要好繼續同朝鮮議和。於是二月二十一日,劉興祚及巴克什庫爾纏等再次來到江華島,同朝鮮敲定最後的和議。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同明朝的關係以及和盟儀式。後金對朝鮮送來的國書仍沿用天啓年號感到非常惱火,要求改用天聰年號,朝鮮堅拒不肯;同時後金一再要求與明朝斷交,亦爲朝鮮嚴詞拒絕。由於毛文龍的牽制因素及後金急於撤兵,劉興祚等沒再堅持朝鮮與明斷交,朝鮮與後金的來往文書也允許採用揭帖形式,不書年號。在和盟儀式問題上,劉興祚要求國王親臨盟誓,仁祖極不情願,劉興祚一度妥協,同意給誓書即可,然後在二月二十四日得誓書後離開江華島,走到開城時收到了阿敏要求國王必須親臨盟誓的命令,因而折返江華島,朝鮮方面又以仁祖處於生母(仁獻王后具氏)喪期爲由拒絕在和盟上殺馬,雙方折衝幾番之後決定國王只在殿上焚香祭天,另由朝鮮大臣與後金大臣舉行盟誓。

在和談期間,朝鮮的官員和儒生不斷上疏斥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司諫尹煌之上疏,他指出:“今日之和,名爲和而實則降也。殿下惑於奸臣僥倖之計,力排公議,甘心屈伏,乃以千乘之尊,親接醜虜之差。悖慢無禮,侮辱備至,而殿下恬然不知爲恥,臣不勝痛哭焉……伏願殿下亟斬虜使,以慰羣情;斬主和誤國之臣,以絕邪說;斬逗撓奔潰之將,以振軍律;回賂胡之物,以犒三軍。則人心激厲,士氣自倍矣。”仁祖覽疏震怒,下令將尹煌革職查辦。最終仁祖接受了和約,於三月初三親出江華行宮大廳,至殿上行焚香祭天之禮,宣讀誓文;接着築壇於江華西門外,右議政吳允謙等朝鮮重臣同後金方面的劉興祚、庫爾纏及固山額真納穆泰等訂立盟誓,盟約內容僅限於互不侵犯。阿敏在得知盟誓訂立的消息後,派庫爾纏返回瀋陽報捷,仍命諸將“分路縱掠”,又在平壤分贓,與原昌君李玖等締結了另一盟約,加入了規定朝鮮向後金進獻禮物、以待明使之禮待後金使者、不得築城練兵、不得收留後金逃人的內容,隨即撤離朝鮮。朝鮮仁祖在確認後金大軍撤離後,於四月十二月回到漢城;阿敏則凱旋瀋陽,四月十八日皇太極出城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同時遵照皇太極指令,後金以防範毛文龍爲由留兵3000人(1000女真兵,2000蒙古兵)於義州,繼續與龍川龍骨山城的朝鮮義兵和毛文龍所部明軍(後又加上胡良輔所率援軍)作戰,六月下旬攻陷龍骨山城並打敗毛文龍。後金駐義州部隊到同年九月七日才完全撤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