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的魏徵在歷史上名氣之大,是其他同時代的著名文臣沒法比的。爲什麼呢?就因爲魏徵和太宗李世民之間有很多吸引人的,膾炙人口的,大膽進諫與善於納諫的故事。在此不一一贅述。

魏徵,生於北周時代的靜帝大象二年(如今河北晉州市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曾經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魏徵年輕時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他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幹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魏徵三十來歲時,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魏徵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幹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心中茫然,不知所從,便出家當了道士,以避一時之亂。

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派人把他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徵已經三十八歲了,那個時候的三十八歲已經是中年人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徵的地位很低,沒有任何發言權。當時,李密的瓦崗軍聲勢浩大,佔領了隋朝最主要的糧倉——河南的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並開倉救濟饑民,使起義軍發展到了全盛階段。然而,隋朝大將王世充據守洛陽,對起義軍展開了拼死抵抗。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曾經主動進諫說:“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於同隋軍硬拼硬打。目前之計,在於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李密決定速戰速決,自以爲穩操勝券,大軍列陣也不設壘,連營紮寨,聲勢浩大,結果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開始他尚受重用,後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即兵敗被殺。

魏徵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爲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投靠了李淵,這是魏徵第二次更換主子。魏徵隨即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後來,他在徵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安葬了李密,併爲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徵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魏徵不以屢次被拒納正確建議爲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其一生,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並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後來,魏徵又到起義軍首領竇建德的隊伍裏幹,在其軍中歷時一年半。這是魏徵第三次換主子。

隨後,竇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魏徵就又再次投奔李淵。又回來了。

魏徵因爲原先招撫李密舊部有功,所以李淵就收留了他,但是因爲在竇建德的軍中一年半,再度歸唐後就很難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的小官,叫作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徵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豪傑,太子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第2張

李唐政權掌握天下大勢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閒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爲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徵沒有辯解,而是據理回答,“人各爲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錯呢?春秋時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並封他爲主簿,這是魏徵第四次換主子,至此魏徵結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爲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徵爲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徵的名聲;魏徵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徵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第3張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唐太宗任命魏徵爲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的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爲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自己了。

後來,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太宗還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弔唁,並親自爲之撰寫碑文,刻於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都說忠臣不事二主,爲什麼魏徵改換門庭還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第4張

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榮耀了!

人們都說“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以這種觀點來看,魏徵當然不是“忠臣”。然而,他卻是名垂千古的“良臣”!因爲他不是爲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殘喘而去朝秦暮楚。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孟子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是孟子對武王伐紂的評價,周武王姬發本來是殷商的下屬部落,是紂王的臣子,結果臣子姬發滅了殷商,殺了紂王。按說這是犯上作亂,可是孟子對這件事的評說是“我只聽說姬發殺了獨夫民賊,不知道姬發弒君的事啊”,這就是說忠國不忠君,忠民不忠人。察魏徵之忠,可謂聖人之徒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