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事件爭議

政府封鎖消息

重慶《大公報》1943年2月3日因刊載該報主持者王芸生的一篇《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論,而被當局停刊三天。電影及許多媒體,均以此爲據,認定國民政府當年壓制輿論,封鎖消息,不允許媒體報道河南大饑荒。其實這是錯誤的,當局並沒有禁止報道饑荒。

但據王世傑1943年2月4日的日記披露,其被停刊的真實原因是:“《大公報》因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受停刊三日之處分。”《大公報》被處罰之前與之後,對河南災荒的報道未中斷,1943年2月2日被停刊三天後,大公報仍在繼續報道河南災荒,其報道至少持續到該年6月20日,當日刊發了張高峯的前線報道《災後話農情——河南新麥登場》。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重慶《新華日報》,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報》被停刊這段時間裏,據筆者的不完整統計,報道河南饑荒的新聞,已多達40餘篇;其中12月份的報道最多

蔣介石不許報災

電影及媒體慣說蔣介石不願意救災、“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流行的史料依據有三份。其一是馮玉祥的回憶,馮氏1947年在美國寫回憶錄《我所知道的蔣介石》中;第二份史料,是時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郭仲隗晚年在《江流天地外》一書中的回憶。第三份史料,是1960年代王芸生、曹谷冰撰寫的《1926年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但是蔣介石早在1942年9月西安軍事會議上就已經從河南軍方瞭解到災情,說蔣不許報災不符合史實。

白修德報道後政府被迫救災

美國記者白修德1943年3月22日曾在美國《時代》週刊上報道河南饑荒。白氏晚年在其回憶錄裏引用一位“梅根神父”的來信,認爲正是因爲自己的報道,才迫使無心救災的國民政府行動了起來。

自1942年9月9日西安王曲軍事會議上,以蔣鼎文爲首的河南軍方向蔣介石報告了災情實況之後,儘管以李培基爲首的河南省政府仍然對饑荒的嚴重程度持保守態度,但河南省政府的救災工作,已不得不立即展開。9月16日,李培基迫於中央壓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災委員會;9月28日,李培基正式發表講話,提出“今後本府決定將救災一項,定爲中心工作。”此後,整個河南省政府的運轉,即徹底轉入救災模式。王曲軍事會議上,中央直接減少了河南的軍糧配額,並立即從陝西開始向河南運糧。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第2張

白修德3月22日在《時代》雜誌上刊文之前,上述救災工作,均已全面展開。白修德爲了抹黑國民政府,僞造了歷史

前線部隊撤退把災民甩給日本河南省政府明確下達命令,要求各縣協同國軍“制止良民逃往敵區”,命令各縣嚴防災民逃往敵區,該命令要求:“(1)各游擊區各縣應將奉撥振款立即查放,並向受振災民剴切宣達中央德意以資感召。(2)各縣應督率地方各界擴大舉行救災運動,設法募集款糧隨時散放。(3)各縣應切實督飭所屬團隊協同國軍,在通往地區地點設哨盤查,制止良民逃往敵區。(4)如遇敵軍抽集我壯丁難民,應隨時隨地予以武力驅逐,以粉碎敵寇陰謀。”(《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

日軍救濟災民

關於日軍對災民的救濟,出現在劉震雲的紀實作品《溫故一九四二》中,但延津1938年就淪陷了,1943年,日軍沒有“開進河南災區”,此一時期,國軍的防線並未有過大幅度的後移。淪陷區的災情同樣嚴重,日軍沒有主動放糧的記載,僞省府也無力救災。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第3張

日軍未曾放糧,當時主持河南淪陷區政務的僞河南省政府,在救災工作上也乏善可陳。

湯恩伯部被農民襲擊繳械

有明確記載的國民黨軍受暴民襲擊事件有數起,但是未被繳械,有一起被襲擊損失最大且被搶去槍械的事件是土匪上官子平部,該部同樣襲擊八路軍。

事件影響

目前尚可見到的統計數字有兩份,一份是1943年河南省政府編印的《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這份報告統計了河南82縣的因災死亡和逃荒人數,總計:死亡人數288006,逃荒人數1526662。但這份數據的真實性很成問題,因爲1943年重慶已經將救災工作“明定列爲各縣縣長及各級行政人員重要考成之一”,救災不力者往往直接免職。各縣爲表明自己的救災力度,對死亡人數和逃荒人數往往選擇儘可能少報。

河南大饑荒事件爭議的地方在哪裏 事件的影響是什麼 第4張

另一份數據,來自收錄在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檔案中的《張光嗣關於河南省旱災情況及救災情形的調查報告(1943年9月27日)》。張光嗣此行,調查統計了河南29個重災縣的人口死亡數據相對《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張光嗣的統計數據顯然要更爲可信。但張氏的數據具體如何得來,目下也並不清楚。不過,在某些具體縣的死亡數據上,張氏的數字似乎是各種有來源的數據中最大的。譬如許昌縣,張氏的調查數據是18萬餘人;曾任三青團許昌分團幹事長的楊卻俗先生則回憶稱:“災後,政府作了人口調查,除去死亡和逃亡,加上返回故鄉的,僅有28萬多,也就是比災前少了13萬多的人口”;而據建國後1953年許昌縣計劃統計科的資料,許昌當年餓死的人數則只有4.3萬。數據如此之多,相差如此之懸殊,1942年大饑荒河南的死亡人數,仍是一個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