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巴洛克音樂是怎麼沒落的?爲什麼沒落了

巴洛克音樂是怎麼沒落的?爲什麼沒落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意爲“畸形的珍珠”,用於形容大約1600-1750年前後的音樂創作,而當時的用意並非出於褒獎,更多的是描繪其在歷史發展和接受過程中的獨特個性。隨着歷史的發展,巴洛克時期的樂器逐漸被穩定性更好、音量更大的“晚輩”替代,爲了能在大型的音樂廳和劇院達成足夠的音量,過去的樂器被遺棄,而隨着後世音樂創作的高度繁榮,巴洛克作品價值也被不少人遺忘。

然而仍有少數人保存着對於巴洛克音樂的記憶。上世紀三十年代,巴赫的音樂通過唱片率先得到了強調。蘭多芙斯卡錄製了《哥德堡變奏曲》,卡薩爾斯錄製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巴洛克音樂的興趣。而在戰後崛起的一批古樂器的演奏者,以瑞士的巴賽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地爲原點,致力於用巴洛克時期的樂器來複原演奏那些過去的聲音,並且通過唱片的錄製發行迅速收穫大批受衆,甚至被後人稱之爲“古樂運動”。

如果說最初唱片公司還是帶有保存歐洲文化遺產的志願,而巴洛克音樂唱片的熱銷則爲這批音樂家們提供了輝煌的職業圖景。加迪納、平諾克、庫普曼等當年古樂運動的晚輩如今已成爲了可與任何頂尖交響樂團合作的大師,而他們的後輩們也繼往開來,可以說巴洛克音樂的詮釋者們的生存狀況比起一百年前要好得多。

巴洛克音樂是怎麼沒落的?爲什麼沒落了

視野轉向中國。古典音樂作爲舶來品進入絕大多數中國觀衆的視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規模宏大、語言更接近現代又足夠動聽的浪漫主義交響樂,或是作爲主流樂器的鋼琴、小提琴作品佔據了主流,巴洛克音樂既有其文化和宗教背景,所使用的樂器也不在我國的音樂學院常設的專業中,可以獲得的資源相對集中在錄音,也就自然顯得更爲小衆。

然而巴洛克音樂在中國也呈現出了喜人的局面,其中有四個主要特徵。

第一,巴洛克音樂的優美不遜於後世的創作,旋律動人、織體清晰、不吵不鬧,頗有俏不爭春的氣質,對於有此方面審美追求的人來說正合胃口,這和巴洛克音樂在學院或舞臺上不佔主流的現狀有着一定差距,撇開目前國內學界的相對忽視,巴洛克音樂的觀衆羣正在以高速的狀態發展,以近年來上海音樂廳每年舉行的巴洛克音樂會的上座率就可以看出其上升的趨勢;

第二,CD時代,巴洛克音樂的錄音豐富,國內的樂迷雖無法經常體驗巴洛克音樂現場,卻通過唱片認識了衆多國際一線巴洛克音樂家,此次mini音樂節三天演出,儘管有的音樂家首次訪問上海,也有樂迷手持他們的唱片去“圍追堵截”,可見這種傳播力度不可小覷;

巴洛克音樂是怎麼沒落的?爲什麼沒落了 第2張

第三,人們對於巴洛克主流曲目的認識增加了他們對巴洛克音樂的好感。每每提到維瓦爾第的《四季》,愛好音樂的人們多少有所耳聞,作爲世界上被錄製最多的作品之一,《四季》以及許多巴洛克名作對於這類音樂的推廣有着“形象代言”的作用,此次訪滬的小提琴名家法比奧·比昂迪,多年來他正是依靠對於維瓦爾第作品堅持不懈的演奏和探索,成就名望。更爲鮮明的例子是《哥德堡變奏曲》,正是因爲旅法鋼琴家朱曉玫的歸國巡演,帶動了這首作品的廣泛傳播,過去幾年中,國內音樂廳以此作品展開的策劃層出不窮,上海音樂廳舉辦的“失眠的三種狀態”曾以室內樂融合現代舞的形式呈現,可謂是其中的範例;

第四,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音樂家開始從事巴洛克音樂演奏,爲中國自有的巴洛克音樂舞臺注入活力。還記得香港古樂團的音樂家就曾經登陸上海音樂廳的品牌“音樂午茶”,而近兩年由國際陣容和本土音樂家結合組成的“上海恰空古樂團”更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新力量,其演奏已達到相當水準,自辦的音樂會常有一票難求的銷售佳績。

巴洛克音樂是怎麼沒落的?爲什麼沒落了 第3張

回望此次mini音樂節,還有一件極富意義的事情,那就是不再籠統地向大家介紹巴洛克音樂,而是通過講座和音樂會節目的策劃讓大家更深入瞭解這個時期的音樂。第一場由漢堡議會合奏團帶來的演出聚焦巴洛克之後的過渡階段的“二線作曲家”,讓大家瞭解從巴赫到莫扎特之間的音樂家們都在幹什麼,所謂“寓教於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巴洛克音樂所處的時代背景離我們很遙遠,但正如我曾經採訪的一位音樂家所說,在她看來音樂不必區分時代,只要是好聽動人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天空,巴洛克音樂的魅力不用多言,儘管我們並不能切身感受蒙特威爾第或者巴赫的生活,但對於巴洛克音樂的憧憬是純粹而美好的。可預見的未來,我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巴洛克音樂,而mini音樂節的策劃也通過這次巴洛克音樂的盛宴,讓我們看到了更加令人欣喜的未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