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端木賜有哪些軼事典故?他與孔子的關係怎麼樣

端木賜有哪些軼事典故?他與孔子的關係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讚孔夫子之學問高深。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擡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几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隻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子貢問道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來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長處,也必定會有短處。倘若用其長處去彌補短處,那麼,天下將沒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責人的短處而捨棄其長處,那麼,天下人都將被棄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愛憎,旨趣各有同異,即使是像伊尹、周公這樣聖明的人和象墨翟、楊朱這樣的賢能者,如果去徵求衆 人對他們的意見的話,誰能免去受譏刺和遭疑忌呢?

端木賜有哪些軼事典故?他與孔子的關係怎麼樣

子貢向孔子問道:“鄉里的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不行啊。”子貢又問:“鄉里的人都憎惡他,這個人又怎樣呢?”孔子說道:“也不行啊。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而鄉里的壞人都憎惡他。”這是因爲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惡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惡小人 一樣。要想究明真實的情況,取決於慎重地聽取反映。聽取君子的話,就廢止了小人的邪道;而聽取小人的話,君子的正道就會消亡。

子貢贖人

一切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僞道德。

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麼重要。

魯國之法,魯人爲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爲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爲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爲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端木賜有哪些軼事典故?他與孔子的關係怎麼樣 第2張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爲道德典範,孔子爲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爲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爲同胞贖身,因爲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爲子貢之舉樹爲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爲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爲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端木賜有哪些軼事典故?他與孔子的關係怎麼樣 第3張

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道德經》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崇尚自然的本真質樸,不標榜不偏執,這是中華上古的傳統美德和智慧。因爲無數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衆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