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3500年前股商時期的大國:孤竹國

3500年前股商時期的大國:孤竹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在3500年前的股商時期,幽燕大地就曾誕生過一個北方大國—孤竹國,他從建立到滅亡,在歷史上整整存在了1000餘年。孤竹國是商湯分封的北方諸侯國,存在於殷商、西周、春秋時代,在西周以前一直是幽燕地區維護商王朝統治的北方大國,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京、津和遼寧西部及內蒙古南部的廣闊地區,孤竹國比後來北方出現的燕國早了500餘年,但由於有關古孤竹國的文獻記載不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

孤竹國的建立與滅亡

據《史記·索隱》記載;“孤竹君,商湯所封。應邵曰:‘姓墨胎氏'”。《世本》說:“成湯封之離支,是爲弧竹國”。《史記·殷本紀》集解引《古書竹書紀年》稱;“湯滅夏以至於受(紂),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依據《中國通史》,認爲商的年代相562年至公元前1045年,參照2000年公佈的新夏商周年表,商從建立到滅亡時間約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H046年之間。史書記載湯又名成湯或成唐,湯滅夏後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今山東曹縣),孤竹國就是這一時期成湯分封的與其同姓諸侯國。孤竹人爲商族先祖旁支,早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後輾轉於古幽燕地區,發展至農牧並舉階段,開始定居在今遼寧朝陽地區後被商湯封爲諸侯國。商代中葉,孤竹國進入中期,立足於燕山南蔍廣闊的平原和丘陵地區,並在灤河流域建立都城。今在灤河中下游發現多處孤竹生活遺址,都爲典型的商代半地下居室。孤竹作爲商代北方的大國地位一直維持到西周之前,在幽燕地區存在了至少有500年。

3500年前股商時期的大國:孤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分封同姓貴族召公於北燕。《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與周同姓,姓姬氏,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至此燕國取代孤竹國在北方的統治地位,逐步成爲幽燕地區的大國。周初,燕國採用“啓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針,對商代遺留下來的部族,仍保留其城郭與組織,利用原商的部族來統治當地人民。因此西周時孤竹國仍由原姓部族統治,但已經淪爲幽燕地區的小國,其疆域縮限到大約今天的河北唐山、秦皇島地區。

春秋時期,孤竹國進入晚期,燕國北部的山戎部落勢力日益強大起來,吞併了燕國周圍許多領土,此時的孤竹國也被山戎佔領,已完全依附於山戎。燕莊公27年,齊公爲救燕國,出兵攻打山戎。《國語·齊語》說:“齊桓公遂伐山戎,擊令支、斬孤竹而南歸”。公元前664年,齊祖公兵伐山戎後,此時的孤竹國並未徹底滅亡。據有關史書記載:周景帝五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把肥人安置於孤竹地,建肥子國。《盧龍縣誌》也作同樣記載。由此可知孤竹國確切滅亡年代應在公元前530年。以後,孤竹國故地屬於燕國管轄,孤竹故城併入令支縣地。此後史書再不見孤竹國的記載。近年來,在令支舊地,河北遷安市境內發現了幾處殷商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和陶器,其中有兩件青銅器爲鼎和簋”,依據上面的銘文,考古專家認定爲商王室大臣箕子之物,箕子爲紂王叔父,其器物出現在孤竹國境內,可見孤竹與商王朝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如今在河北遷安盧龍等地還流傳着箕子嫁女到孤竹的故事。這兩件青錒器“鼎和簋”,被釋爲嫁女的陪嫁之物。

3500年前股商時期的大國:孤竹國 第2張

從歷史上看,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其建立到滅亡至少有1000餘年。孤竹國作爲商朝維護北方領土的大國,不僅是商在北方的強大藩屏,保證了商朝北方的安寧,也爲弘揚殷商文化,加強北方與中原地區文化融合和北方各民族交流,促進古幽燕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孤竹國故城的考證

對於孤竹故城的所在位置,目前在史學界存在着各種不同說法,以在今河北盧龍縣南爲多,《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孤竹國故城暫確定在今河北盧龍縣城南,這主要是原引《地括志》記:“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南二里,殷商諸侯孤竹國也。”和《營平地名記》載:“孤竹故城在肥如南十二里。”之說。史書記載,“肥如,故治在今盧龍縣北十里,春秋時爲肥子國。漢置肥如縣,隋開皇六年廢。”;“平州,北魏置,治所在肥如縣,隋大業初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平州,移治今盧龍縣。”今盧龍縣城始建於隋代,非肥如舊治。因此把孤竹故城確定在盧龍縣城南的說法並非確切。

《漢書·地理志》說:“遼西令支有孤竹城,注引應劭雲:‘故弧竹國’。”令支今爲河北遷安,春秋爲令支縣,秦設離支縣,兩漢設令支縣。史書記載兩漢時令支縣下均附有孤竹城,晉後不見記載。這是因爲晉代令支縣被鮮卑族佔據,南北朝時北齊將令支並肥如縣,隋唐後又入盧龍縣,無論是今天的河北遷安還是盧龍縣,兩地相臨,歷史上同屬一地,這證明孤竹故城就在今冀東地區。對於孤竹城的具體位置,《水經注·濡水》說:“濡水南流逕孤竹故城西,右會玄水(青龍河)。又說:有孤竹祠,祠在孤竹山上,而城在山側。”《方輿紀要》說:“孤竹故城在永平府西十五里。”據此推斷其地在今遷安、盧龍、灤縣三縣交界地區,解放以前這裏屬於盧龍縣管轄。今在灤縣境內有一首陽山,山上有夷齊廟遺址。查《灤縣誌》:“首陽山,舊稱洞山,山上有夷齊廟,1958年被毀。”再查《水平府志》和《盧龍縣誌》記載:“洞山,即古孤竹山,在永平府西十八里(縣誌爲城西十五里),孤竹故城在其陰,孤竹祠在山上,其下灤水會之清風臺在其上。”據《灤州志》中《重修偏涼汀記》說:“清風臺北孤竹之舊墟也。”另據《永平府志》記載:“明景泰五年,知府在府西十八里洞山復建孤竹故城。”從首陽山地形看,其山北面和東面爲灤河環繞,南面是平原,西距遷安龍山之間有約三公里寬的平原地帶,其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橫河,懷疑是唐代以前灤河改道留下的故道,孤竹城很可能在靠近首陽山西北側的地方,這與《永平府志》和《水經注》記載孤竹城在孤竹山之陰”十分相符。

3500年前股商時期的大國:孤竹國 第3張

此外,在與灤縣首陽山一河相隔的遷安市境內還有一處懷疑是孤竹故城的位置,據《永平府志》和《畿輔通志》的疆域圖標註,在灤縣首陽山東北,今遷安市坨上村和祁莊附近。《盧龍縣誌》說:“清風臺址在縣西北十五里清節祠(夷齊廟)。孤竹都邑址居其右3裏許,今屬遷安地,東南爲灤河、青龍河匯合平原。”又據《縣道記》載,“孤竹在肥如縣南20裏。”查《方輿紀要》:“肥如縣在今盧龍縣西北三十里。”也就是今遷安萬軍附近。其地向南20裏大約就在坨上村和祁莊附近。此地西臨灤河,距首陽山近1公里。這裏向北約4公里處有一棒槌山,《遷安縣誌》記載,棒槌山原名團山,因有孤竹次君墓在此,又名次君山。又據《永平府志》載,雙子山,府西北20裏,有孤竹長君墓,又名長君山;馬鞍山,在雙子山西,有孤竹少君蔫,又名少君山。今兩山均在遷安境內,且距坨上村和祁莊不遠。近年來,在此不遠的夏官營和馬哨村附近發掘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銅器,據專家對青鐗器上的銘文考證,都與古孤竹國有直接關係。爲假定孤竹故城所在地提供了有利依據。

依據目前有關史料初步判定,孤竹故城應該在灤縣首陽山周邊地區,但至今還未發現孤竹故城遺址。當地有人懷疑孤竹城可能在唐代以後已湮於河牀之下。但無論何種推測,以首陽山中心周邊地區作爲孤竹故城所在地,應該是比較科學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