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宋朝戰爭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宋朝的戰爭

南北兩宋並稱宋朝,國祚320年,縱觀其興滅一生,戰爭災難總是伴隨着他們,步步緊逼。一場接一場的戰爭,貫穿着宋朝始終,一邊是歌舞昇平的汴京,另一邊是狼煙烽火的邊塞;兩宋士大夫們覺得這是古來少有太平盛世,中下層的百姓官兵卻認爲大宋在風雨飄搖中陷入一種內憂外患的境遇。其實兩者的感覺都沒有錯,錯的是雙方身處不同的生活環境,見到的世界感知的世界大不相同。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兩宋戰勝不了遊牧政權的根源在於沒有騎兵,岳飛能夠打敗金軍是因爲岳家軍以步勝騎及岳飛本人的統帥才能。然而,歷史真相併不是這樣,兩宋孱弱,不在有無騎兵。今天我們就以宋代騎兵的視角,反駁這一想法論點。騎兵:這黑鍋我們不背!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騎兵的起源、發展及功能

騎兵早在商代就有,不過那時稱爲“騎士”,並沒有作爲一兵種來建設使用。北方遊牧民族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大力發展起騎兵隊伍,人人騎乘,這成爲他們文明文化的標配,也是他們對外界發動戰爭的天生優勢。騎兵是騎馬作戰的士兵,攻擊性強,防禦力弱,機動性強,作戰方式靈活多變,衝擊力強,擅長突然襲擊的閃電戰,面對步兵有着天然優勢。古代戰爭中,騎兵一般作爲前鋒部隊,探路及衝鋒,或是包抄敵方。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國力增強,對外對內戰無不勝,開疆拓土平滅敵寇,列國羨慕便也開始組建騎兵部隊。至此,騎軍大規模出現在戰場,車兵逐漸退出時代舞臺,騎兵代替車兵成爲機動性強和衝擊力強的獨立兵種。

雖然在西漢之前有騎兵部隊的大規模作戰,但缺陷也非常明顯,例如騎兵發展受限於騎手的高超熟練的技藝,不然馬都上不了,何談進攻衝擊敵陣。還有就是,騎兵不能在馬上開弓射箭,必須停馬射箭,貿然騎馬射箭,一般只有兩種情況,被摔下馬和射出的箭沒準頭。直到西漢後期,馬鐙馬鞍馬蹄鐵的發明生產,中原王朝的騎兵全面碾壓北方胡人。我們拿馬鐙和馬蹄鐵來講: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幫助人上馬及完美髮揮騎兵優勢、保護騎兵的安全;馬蹄鐵是又稱掌馬,裝釘在蹄上的鐵製蹄型物,不僅可以增強馬匹的抓地力,還有保護馬匹的馬蹄。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第2張

騎兵經過東漢、魏晉南北朝(出現重鎧騎兵普及定型)、唐朝(輕騎兵發展興起)不斷完善,至唐朝時,安史之亂讓其失去隴右監牧(主要牧馬地隴右和河西)權力,騎馬沒了馬,那還是騎兵嗎?從此,唐朝中期、唐朝中期、五代兩宋,中原王朝因失去西北優質戰馬產地,騎兵難以振興,軍事力量弱小,不敵北方遊牧政權。但是,唐朝中後期和五代十國,也是失去優質扎馬產地,怎麼沒像兩宋一樣被敵國吊錘蹂躪呢?所以說,宋代戰勝不了遊牧政權,根本原因不在騎兵。宋朝先後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民族遊牧政權交戰,幾乎年年不息,最後北宋敗亡金人鐵騎、南宋敗亡蒙古人鐵騎。

破碎原有的兩宋騎兵印象

宋朝除開國趙匡胤那幾年,一直籠罩在胡人陰影下,本身先天殘缺——北方天險關隘燕雲十六州,不斷遭遇胡人騎兵的南侵。前文說到騎兵對陣步兵有天然優勢,只有騎兵才能更好戰勝騎兵,所以在宋朝立國之初就着手準備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更好抵禦外敵入侵。宋朝本土沒有合適的成規模性的戰馬養殖地,而北方戰馬產區全被敵國佔領,即使雙方交好結盟,也只能交換來劣質馬和極少量的優質馬(被閹割過),一旦交戰不和,絕對會出現“無匹馬南來”的情況,國之利器委以他人,國怎能強。戰馬地一步步地萎縮,但也不影響宋朝的騎兵軍隊建設,畢竟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衆多代表統治階層的士大夫進行熱議,核心觀點就是:騎兵對國家很重要,對戰爭很重要,騎兵優勢於步兵(當然也有人提議要以步克騎,被其他人噴個不停)。戰馬是建設騎兵的重要基礎,因此建設騎兵必須要加強馬政和增加戰馬。關於馬政,幾乎每一代宋朝君臣都提起並改革實踐。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第3張

北宋工部尚書,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宋祁曾上奏說:“臣聞馬者,兵之大也,邊庭之所以常取勝中國者也中國之兵,歩多騎少,騎兵利平,歩兵利險。夫自河以北,地若砥平,目與天盡,不見堆阜,此非用歩之利也,雖歩卒百萬,詎能抗戎馬之出入乎?故莫如養馬與之馳逐,則契丹懼矣。”

兩宋建設騎兵除戰馬的困難外,還有財政支出的問題,這筆支出實在巨大,迫使一些士大夫建議裁撤騎兵,不要去加強建設,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大局。種種因素的限制下,明明十分強大的宋朝騎兵,始終被當作宋朝軍隊的“輔兵”,並不是戰爭的主角。說到這,可能有人懷疑,宋朝正規軍的人數是不是太少,所以不能作爲戰爭主角。宋朝的正規軍、廂軍、鄉兵、蕃兵中都摻雜有騎兵,人數還不少。

《文獻通考-兵考七》記載:北宋初期禁軍中騎兵佔有三分之一還多(人數還隨時間增長),繼承於亂世的五代,因此非常強悍;宋仁宗時期騎兵數量達到頂峯又增加,擴充有一倍之多;北宋後期有所減少,但中央禁軍中的騎兵也有近二十萬;南宋的話數量不如北宋,卻也是屯駐各地軍隊和中央禁軍皆有一定數量的精銳騎兵。廂兵、鄉兵和番兵中騎兵的數量同樣不少,頗有戰力,鎮壓內部叛亂和抵禦外敵入侵都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視。《續資治通鑑長編》:“卒能取勝者,蕃落數百騎爾。”

這樣的結果是不是讓讀者朋友們大感意外,弱宋竟然有如此多精銳騎兵。比不上,西夏、遼、金和蒙古,但也不俗了,遠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也許有人說,是宋朝騎兵自身素質不行,導致宋朝戰勝不了敵國,下面我們再詳細講講。

兩宋騎兵的“強悍”

宋朝騎兵的選拔標準是:“年四十以下,長七八尺,材必健疾,力邁倫等,能馳騎而善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超越溝塹,馳上陵,逾險阻,絕大澤,涉名水,敢犯強敵,亂大衆者。”年齡、身高、體型、武藝、才能等都有嚴格要求,但這是理想,現實中常因軍隊的腐敗難以實現,但也不會差到哪去,還是有精銳士卒。選拔之後的訓練,同樣嚴格,“六事者,一曰順騌直射,二曰背射,三曰盤馬射,四曰射親,五曰野戰,六曰輪弄。”訓練時間、訓練陣型也有規定,當然這也只是規定和理想型。兩宋騎兵的裝備武器比較北方諸國達到一個很好的程度,完備且精良,能剋制住敵方軍隊。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第4張

“自古論兵,必以馬爲先”,兩宋戰馬因馬政發展得到,雖有質量差和數量少的嫌疑,但聊勝於無,能從別的方面彌補,何況從西北牧邊和西南購買,還是能獲得一部分優質戰馬的。唐朝畜牧的馬匹牧監養馬達“七十萬六千匹”,宋代巔峯時有二十餘萬馬匹(這僅是國家養的,還有民間),常態是十萬左右,南宋時所養的馬匹只有1.3萬匹。戰馬的飼養宋廷也尤爲上心,還專門配有獸醫醫治。但缺馬問題始終困擾着宋廷。但即便如此,也沒能改變騎兵超過步兵的強悍戰力和非常戰略意義。

兩宋騎兵的巨大耗費

兩宋時期養戰馬耗費的錢糧巨大,因此大規模籌建騎兵不得一些士大夫的支持,“以一騎軍之費,可贍步軍二人”,到後來一匹馬的支出相當於三到五個步兵的費用,更是很難負擔。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真的是因爲騎兵嗎 騎兵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第5張

總結

綜上所述,兩宋時期的騎兵數量不少、戰力不俗,爲什麼戰勝不了北方諸國呢?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並非騎兵的問題,而是兩宋國家的問題。騎兵本是發揮進攻作用,可是再宋朝傳統國策的限制、地形、君臣觀念、錢糧多寡等因素印象,騎兵沒有發揮出進攻性,反而是實行消極的防禦戰略。具體的戰事中,更沒有宋將把騎兵作爲軍隊主力去靈活迎戰取得勝利。還有,宋朝在總體兵力部署上,將數量本就不多的精銳騎兵駐紮在京城附近,更需要騎兵的邊塞卻不得,兩相交映,宋朝能真的戰勝北方諸國才真的奇怪。

參考文獻:《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西臺集》《容齋隨筆·續筆》《李綱全集》《宋會要輯稿·兵》《武經總要·前集》等——致敬感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