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嘴不饒人的大詩人,盧思道也有吃癟的時候

嘴不饒人的大詩人,盧思道也有吃癟的時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崔儦(biao標)是清河崔家大族中的一員,官爲中兵參軍,也是聰慧超絕,狂妄自大的人。他在住的房門上寫了大字:“不讀5000卷書者,無得入此室。”他和盧思道的脾氣投合,成爲知己,但不如盧思道機智善辯,因而常受盧思道挖苦戲弄。有一次崔儦說:“昨夜大雨,雷鳴電閃,我仍然睡夢鄉,一無所知。”盧思道笑着長嘆道:“如此震雷,不能動蟄(深藏於泥土中過冬的蟲類)!”引得鬨堂大笑。

嘴不饒人的大詩人,盧思道也有吃癟的時候

盧思道在很多時候都是把別人說得無言以對的境地,但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人不可能總是那麼順風順水的,他也不會例外,也就是說他不可能時時處處都佔上風,也有蹲下風和吃癟的時候。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佐證。

盧思道曾寫了《周、齊興亡論》,將北周和北齊的幾個帝王說得一無是處。有一次盧思道去見皇太子楊勇,楊問道:“《周、齊興亡論》是你寫的嗎?”盧思道點點頭,楊勇說:“要做你的君主,那就太難了。”能言善辯的盧思道,這下卡了殼,沒話回答了。

有一次盧思道對通直散騎侍郎封孝騫說:“你既然姓封,那就是“封豕”的後代了。”“封豕”是古代對大豬的稱呼,也用作比喻貪暴者。封孝騫受到侮弄,很不高興地說:“你既姓盧,那就是”盧令“的遺族了!”《盧令》是《詩·齊風》的篇名,詩中讚揚田獵之人,詩序則說這裏通過讚美,以諷刺齊襄公的“好田獵”和“不修民事”。封孝騫拿盧思道作爲盧令遺族,是指他喜歡譏笑挖苦別人。這比喻風趣,含有諷刺盧思道,擡高自己,貶低別人之意,盧思道當然心領神會,無法否認。

嘴不饒人的大詩人,盧思道也有吃癟的時候 第2張

盧思道的詩文共有30卷,因爲他曾任武陽太守,所以人稱其文即爲《盧武陽集》。除《周、齊興亡論》之外,他的詩文大都寄託了憂愁憤世之情,《聽蟬詩》、《孤鴻賦》、《勞生倫》等刻畫世態炎涼,入木三分。盧思道成年時,因母親重病回到范陽家鄉,正巧他的堂兄盧昌期等人在亂世中武裝起義,把他也拉了進去。結果起義被鎮壓,他按理應當問斬,由於文名卓著而被赦免。他的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從軍行,展現了戎馬生涯的切身感觸,詩中有這樣幾句:“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嘴不饒人的大詩人,盧思道也有吃癟的時候 第3張

盧思道在開皇六年(586年)因病去世,時年52歲。關於對大詩人盧思道的一些趣聞軼事的介紹也到了結束的時候。最後,老龍在此就做個小結吧。盧思道雖然在官場,但他當官之道確實走得不寬,因爲帶有文人的一些習性和特點,會讓人不喜歡甚至厭煩,但他帶文學地位和成就卻是很高的。他以及司隸大夫薛道衡等人的詩文,寓意含蓄深刻、音節抑揚頓挫,爲唐初文壇崇尚效法,對唐代文學的繁榮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