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爲唐代著名詩人,因其詩歌在中國古典詩壇上影響甚大,遂被世人稱爲“詩聖”,其主要思想爲儒家的仁政爲主,有着投奔祖國奉獻自我的偉大抱負,但屢被現實打敗。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爲人狂傲不羈,其在世時名氣並不是很大,在其身後,名聲遠播,不僅對中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對日本也同樣有深遠影響。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杜甫畫像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出生於具有傳統文學理論的家庭,杜甫從小便開始學習詩文,十五歲時所作之詩便能得到當地名士的重視。

杜甫在十九歲時便開始數次漫遊,先是出遊郇瑕,次年便出遊吳越,歷經數年。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落選。後便在齊趙一帶開始新一輪的長期漫遊。

杜甫近三十歲的時候與楊氏成婚,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於洛陽與李白相識相交相遊,兩人產生深厚的友誼。

三十五歲的杜甫志向遠大來到長安參與科舉,再次落選,從此客居長安十餘載,抑鬱不得志,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爲了生計不斷成爲貴族門客吟詩作賦獻於權貴,只爲能得到賞識,未果,後只爲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後唐朝衰敗,杜甫經歷從盛唐至“安史之亂”的時期,爲報效祖國曾爲叛軍困於長安數月,期間寫下不少感傷時事的詩文,後曾爲左拾遺,但因朝政內亂被離間貶爲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在這期間感傷朝政腐敗,無心仕途,遂辭官歸隱。

後杜甫帶着家人過着流離失所的日子,後得好友嚴武相助生活開始安定,後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職。於公元770年,五十八歲的杜甫逝世。

佳人 杜甫

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五言詩《佳人》是在其安史之亂後被迫棄官漂泊的環境之下,杜甫一直心繫唐朝,擔心國家安危,卻落得如此漂泊下場,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泯滅他心中所擔憂的民族之安。遂杜甫以“棄婦”的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第2張

杜甫《佳人》圖片

《佳人》這首詩第一段描寫的是家人家庭所遭遇的不測,而如今這位美貌的佳人只能幽居深山的理由。全詩開頭便介紹了佳人的命運之苦和所出現境之荒涼,也由此蘊含着詩人“同病相憐”的感嘆。

而後詩人以第一人稱描寫出佳人之兄在戰場上被奪去性命,於是本是富貴家庭出生的她由此失去依靠因而引出下文佳人被拋棄的緣由。

第二段描寫的是佳人被夫家拋棄,不僅是因爲孃家已垮,還有是其夫戀上新人,由此刻畫出世態炎涼的情形,感慨世事變化無常。其中“新”和“舊”、“笑”和“哭”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是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

第三段是描寫佳人雖身處逆境,但是卻依舊保持着品格高尚,潔身自好的高尚節操。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很好的體現其中的道理,詩人也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抱負依舊,心繫祖國的大志依舊不變。

全詩最後刻畫的佳人形象孤獨而高傲,也代表着詩人追求的一種理想美,也暗示着這樣一位孤寒女子卻有着不屈的綠竹精神。

麗人行 杜甫

《麗人行》是杜甫反應“安史之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杜甫通過描寫楊家兄妹春遊的場景,來表達統治者的荒淫腐敗之風。爲人稱道的是《麗人行》中杜甫全篇未用諷刺之話但卻通篇表現了諷刺意味,其詩藝術效果甚強。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第3張

杜甫《麗人行》插畫

《麗人行》全詩粉三段進行賞析,第一段先是描寫遊行的仕女們的體態之美,“肌理細膩骨肉勻”,和她們所着的服侍之盛,“蹙金孔雀銀麒麟”,以此來引出楊氏姐妹的嬌豔姿色和華麗服飾引人注目。

第二段描寫的是宴會的盛大和豪華,還有他們所得到的非凡對待,世人以此爲顧忌,均待之細心且謹慎,唯恐他們不滿。第三段描寫的是楊國忠的跋扈驕橫,杖權弄勢的氣勢無人能止。全篇詩篇所描寫的場景十分宏達且豔麗,詩人的筆觸甚是細膩生動,雖只是描寫麗人遊玩的生活場景,卻很好的傳達出爲官者腐敗奢侈的糜爛之風。

詩人杜甫描寫的《麗人行》很好的諷刺統治者的無能和政府的腐敗,當時的外戚奪權已成爲統治階層的一種普遍現象,外戚集團便成爲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篡權奪勢,奢侈享樂引得衆百姓不滿。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而杜甫以楊家兄妹的奢靡享樂的情形很好的諷刺了當下的時政,此詩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了統治者的腐敗。

杜甫寫王昭君的詩

杜甫遊歷衆古蹟,抒懷自己的情懷,爲古代的名士、英雄等人物寫下五首詠懷詩,其中《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是杜甫讚歎王昭君的七言律詩,順便以此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抱負。

杜甫一生的經歷介紹 杜甫關於佳人的詩有哪些 第4張

王昭君畫像

引原詩: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從一開始便點出昭君出生的村莊,當時詩人所在之處並不能看到昭君的家鄉,他以他的想象力造就了這雄壯之景,一個“赴”字突顯山與山之間的雄壯。昭君出塞和親,因此永垂青史,詩人認爲這是種悲壯之情,具陽剛之氣,便以浩勢形容其家鄉。

第二句,詩人以“去”和“獨留”直接將昭君出塞的人生講述出來,由生到死,離開皇宮,遠離家鄉,最後不過只留形單影隻的青冢。傳說到了冬天,只有昭君墳旁長滿青草,其餘地皆荒涼。

第三句詩人則交代昭君在漢室內爲何不被寵幸,既是傾城美人,最後卻遠嫁塞外,是因爲昭君得罪了當時的畫師,於是其畫像很醜不被元帝喜愛,故與元帝一直不得見。且昭君欲回中原不得,現如今能回來的也就只有她的亡魂了。詩人藉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之情。

第四句,表達的是昭君的哀怨,這琵琶曲承載的是其哀怨之情和思念故鄉的愁緒,當時詩人也身在異鄉,當時的境況和昭君是那樣相似,因此以昭君之怨寄託自己的惆悵之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