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向子湮簡介:南宋詞人,其詞在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

向子湮簡介:南宋詞人,其詞在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人物簡介

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臨江清江縣(今江西樟樹市)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蔭補官。徽宗宣和間,累官京畿轉運副使兼發運副使。高宗建炎處任遷江淮發運使。素與李綱善,李綱罷相,子湮也落職。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圍潭州,子諲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累官戶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對秦檜議和,落職居臨江,其詩以南渡爲界,前期風格綺麗,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有《酒邊詞》二卷。

向子湮簡介:南宋詞人,其詞在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

詞作鑑賞

《阮郎歸》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洞仙歌·中秋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明月的詞作,借“月有盈虧”的現象,抒發“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煉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豔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自然不知高出多少。堪稱詞中上品。

向子湮簡介:南宋詞人,其詞在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 第2張

上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雲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淨”之句的出現,不僅使它頓失俗態,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明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對象──月亮,且出語自然輕鬆、比喻貼切。緊接着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月中之物,當指桂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桂樹。詞人在這裏是反其意而用,態度明確地發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好一個“無遺照”!好一個“山河倒影”!一心想收復中原、統一國土的愛國詞人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桂”,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是否諧音巧合?!因“檜”本與“桂”同音,唐宋之後由於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會”音。如果不是偶然巧合,則又加深一層強烈的政治色採。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餘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的卻是對以秦檜爲首的投降派恃權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