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清代姚鼐的書法成就:清代書法之冠

清代姚鼐的書法成就:清代書法之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鼐的書法造詣很深,包世臣、沙孟海、葉百豐等人都對其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尤其是包世臣,更是將姚鼐的書法作品放在“逸品下十六人”中,包世臣更是推鄧石如、劉石庵及姚鼐爲清代書法之冠,將姚鼐的行草書列爲妙品,故姚鼐非獨特文美,其翰墨亦爲世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代姚鼐的書法成就:清代書法之冠

姚鼐是典型的帖派書家。他的書法遵循正統帖學一路,所呈現給人們一種秀逸、溫和、不激不厲的中和之美。姚鼐既重視傳統,以古爲師,又注重創新,融自己的觀點於書法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姚鼐博採衆家之長,書法不斷精進;書體能真、能行、能草;作品雅潔可觀,以神韻爲宗;用筆剛柔相濟,陰陽和諧,深得中和之美。

姚鼐書法初學董其昌、趙孟頫,書作《致何道生》內容雖短小精悍,通篇氣韻流暢,矍然有凌雲之氣,是地道的董其昌風格,章法上錯落有致,字與字之間接頭連尾,魚貫而行,行距拉開,文人學者氣息躍然紙上。又如姚鼐寫給友人汪志伊的信札,整幅作品分行布白將董其昌的秀逸疏朗和趙孟頫的平和端莊相結合,書寫節奏上稍有變化,有輕盈,有敦厚,對比明顯,具有神氣清夷、迥出塵俗的精神面貌。隨後姚鼐突破董氏,進而取法米芾、李邕。姚鼐中年主要學李邕的《嶽麓寺碑》,將李邕碑中的險峻欹側之勢化爲雍容端莊的行楷風貌,董其昌也以李邕爲骨而化其雄強爲淡雅。

姚鼐臨《李北海縉雲三帖》是其書法作品中極爲少見的臨摹作品,此帖吸收了李邕用筆中結字寬博、開張的特徵,結體上將李字的中宮收緊把握得很到位,李邕字勢的欹側在姚鼐筆下更多的是平正、端和之感。行筆從容舒緩,行中帶有楷法。章法上和李帖比較收斂而不拘謹,忠實原帖的神貌。同時分行布白緊緊把握原帖精神,注重形似,以形傳神,追求內在韻味,顯得挺拔奔放,但不失天真純和之趣。同時用墨濃潤飽滿,線條開張中洋溢着潔淨恣肆的個性。在筆法上,行書中寓有楷味,而筆勢、形體相連之處又有行草的意趣,流暢運筆中顯現出迅疾的節奏,爲姚鼐集大成之作。

清代姚鼐的書法成就:清代書法之冠 第2張

在書法已經達到一定造詣時,姚鼐臨顏真卿以除去學董的婉柔、扁薄的線質特徵,並追上二王。在姚鼐臨《爭座位帖》(圖冊首張)中圓勁秀拔的線條、疏宕恣意的感覺在姚鼐的筆中演繹得恰到好處,枯筆的運用、濃淡相間的墨韻使得整幅作品畫面感對比強烈。此幅既有顏真卿外拓雄強的一面,又有趙孟頫秀潤婉約的一面。不僅如此,姚鼐此時的小楷書頗具倪瓚的風格,通過倪雲林而上溯魏晉鍾繇,尊古溯源,不流於俗氣。用筆爽勁而妍潤,結體偏扁,多出波磔,饒有隸意,耐人尋味。

晚年的姚鼐書法專攻王獻之,取王獻之之勢,而運董其昌之法。他的小行草手札自始至終保持着《閣帖》中二王的面貌,貫徹的是以王字爲中心的傳統帖學之路。譬如姚鼐的《行草七絕》正文四行,雖取法董其昌,但卻以“二王”爲源,得其神髓、神韻。清疏枯淡,氣潔神清。筆力蒼勁有力,力透紙背。個別字雖筆畫纖細,但線條質量極高,不失油滑。行筆不僅不慢,適當的連筆,使整幅作品更加鮮活、靈動。

姚鼐論書既注重向古人學習,也看重創新。他主張反覆臨習,細心體悟前人書法中的精神。他認爲學習書法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同時又要在不背離法的基礎上敢於變法,勇於創新。初學書法,人們總會要求自己臨摹得要準確,達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再僅僅侷限於形似,而是要求神似。這一階段,人們追求的是與古人在精神上的共鳴,即學習書法要先入古,再出古,出古就是創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