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此詩當作於梁武帝天監年間。當時作者在南海郡(今廣東南部)任太守,常常渴望能與故鄉的知己見面,以慰友情鄉愁,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春日寄鄉友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離羣。

翠枝結斜影,綠水散圓文。

戲魚兩相顧,遊鳥半藏雲。

何時不憫默,是日最思君。

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賞析

王僧孺這個人極重知己者的友情。在《太常敬子任府君傳》中,他曾追述了與任昉的“冥契”、“神交”之誼,並期望藉此傳使任昉之高義“無絕乎千載”。殷芸、何遜曾在他窮迫之時給予友情的溫暖,他感激不盡,在《送殷何兩記室》中說:“倘有還書便,一言訪死生。”《春日寄鄉友》爲誰而作已不可考,但同樣是詩人友情爲重的一份記錄;當然,同時也是他思鄉心切的一份表白。

一二句說自己羈旅在外,本已多恨,現在又逢春天來到,自己仍是獨處異地,無法回去與知己鄉友歡聚,因而更是恨恨難平。一個“恨”字感情色彩濃重,表達了對去家爲官的厭倦和思友之深切。“春”字點題,並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寫。

三至六句刻意描繪“春日”景象,是全詩的精采所在。“翠枝結斜影,綠水散圓文。”寫春的靜默,並映照出詩人的孤寂。“結”字用得很精妙,將視線由實引向虛,又由虛來反映實,虛實相連相襯,層次分明。“散”則用得很舒展,以層層漣漪來反映水之寧謐、輕微、柔和而又有節奏。這是大自然的沉思還是無聲的嘆息?詩人一定有他的共鳴。這二句造語自然,對仗工巧,很能體現詩人鍛詞煉句的功夫。“戲魚兩相顧,遊鳥半藏雲。”詩人寫魚和鳥,多麼親暱、快活而又自在。“戲”和“遊”互文見義,突出了魚和鳥的歡快。“半藏雲”,“半”字用得也很精妙。這當然不是說鳥兒一半在雲中,一半在雲外,而是指鳥兒飛得很高,在雲中忽隱忽現。這二句的視點由低到高,由近及遠,似乎同時也在把眼前的春的活潑引向一種虛幻的境界。再細細吟味,總讓人覺得這二句詩還有某種寄託、影射、回憶、嚮往和感傷的意味。聯繫上下文,這種意味就更加明顯。由此,這四句景物描繪實際也完成了詩人心境的寫照。正如陳祚明評語:“全從春日二字命想,景中皆是情。”(《采菽堂古詩選》卷廿五)

王僧孺的《春日寄鄉友》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最後二句,既點明瞭景物描寫的意義,又呼應了詩的開頭。“何時不憫默”,實際是開頭“旅心已多恨”的某種重複,只是換作了反詰語氣。如果說“多恨”是一種直敘心意的說法,那麼“憫默”還見出某種神態的刻劃。“是日最思君”,語氣凝重,情深意長,令人慨嘆。

王僧孺當時以才學見稱,“文用新事,人多未見。”(張溥《王左丞集題辭》)但這首詩卻沒有用典,寫得清新明暢,這大概也是由於他思念鄉友之情太深切的緣故。另外,他受時代風氣的影響,新聲善變,“激越鍾管”。(同上)吟詠此詩,也給人以聲情調達的感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