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鵲橋仙·贈鷺鷥》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鵲橋仙·贈鷺鷥》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鵲橋仙·贈鷺鷥

辛棄疾 〔宋代〕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裏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

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任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譯文

《鵲橋仙·贈鷺鷥》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溪邊的白鷺呀,我來告訴你:溪裏的魚兒已經寥寥可數了。我固然愛護你,可你也該憐惜魚兒,我們大家之間要快活相處纔對。

在遠遠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個青泥小島,有許多蝦在跳,泥鰍在舞。你可以飛去那裏隨意覓食,吃飽了再飛回來。當微風吹動你頭頂上那根長長的羽毛,我就來迎接你。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和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兩次遭貶,閒居家鄉江西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前後共達二十年。在此期間,辛棄疾寫下了許多沉鬱悲涼、滿含孤憤的詞篇,看這首《鵲橋仙·贈鷺鷥》的格調與所流露出的情緒,當屬隱居時所作。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詞人把白鷺招來,鄭重其事地告訴它:溪裏的魚兒悠然自得,供人遊賞,令人愉悅。我愛惜你白鷺,你白鷺也應愛惜游魚,不要去吃它們,要欣然相處。表達了對游魚的愛憐,抒發詞人對自由自在生活的熱愛。下片寫詞人對“蝦”“鰍”之類的厭惡。全篇運用擬人化手法,通過與白鷺的對話,對魚兒和蝦鰍不同態度的對比,表現出詞人愛憎分明的態度。

《鵲橋仙·贈鷺鷥》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起句直呼溪邊食魚兒的白鷺,要它前來聽自己的勸告。以下詞人的勸告說服,藏有數個曲折。他先動之以情,說溪中的魚兒已經寥寥可數了;再曉之以理,要它體諒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與溪中的魚兒泯去物我,渾然相處。這種物我的渾然一處,正是詞人在隱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但是,他雖然強調物我渾然,卻並沒有泯滅美醜與善惡,不然,物我渾然就變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學。下片他接着勸告白鷺,但在情意上有所轉折:他由眼前溪邊而想到遠浦別渚,由清美的魚兒想到泥沙中無數舞動的蝦鰍,誘導白鷺去那裏飽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飽食歸來的白鷺形象時,簡直把它設想成了一個頭上白羽飄飄的鬥士,這充分反映了他對“蝦鰍”的厭惡。這樣的表達方式,使詞中的魚兒和蝦鰍成了善類和惡類的象徵。而他愛恨分明、疾惡如仇的樣子,也很像寫過“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杜甫。這使得此詞雖似隨興寫成,但卻有一定的寓意。

這是一篇對白鷺的箴言,其中抒寫了詞人對現實的感受和一腔無可訴說的幽憤,頗有深意。上片以祈使句作開場白,以下便是對白鷺的諄諄教誨:先指出“魚兒堪數”的現實,然後提出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詞人以命令而強迫的語氣說:“要物我、欣然一處”,既是他倔強不屈性格的表現,又是他無力抗爭、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寬,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這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因而末兩句看似放達,實則辛酸,滿含一腔孤憤。詞人表現出一副麻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樣,對世事根本不理不睬,無知無覺,其實是理想破滅後,對現實徹底絕望後的心志灰冷。這種情感在詞中表達得深沉蘊藉。

這首詞構思荒誕,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在結構上,以人勸鳥構築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雖打破了詞上下片分段的常態結構,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實有所轉折。全詞語言通俗,口語化,毫不雕飾,一改辛詞中大量用典之風。通篇運用擬人手法,讀來大有深意。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