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宋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人年輕的時候不懂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爲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道:“好涼爽的一個秋天啊!”

註釋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爲賦”句:爲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

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爲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啓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賞析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第2張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爲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爲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