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此詩不同於應制之作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此詩不同於應制之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沈佺期(約656 — 約715),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安陽市內黃縣)人,祖籍吳興(今浙江湖州)。 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 沈宋 ”。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沈佺期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一起來看看吧!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此詩不同於應制之作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沈佺期〔唐代〕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

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羣。

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

首聯即切題“過嶺”。“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是描寫過大庾嶺的情景。詩人離開京城長安,長途跋涉,好不容易纔來到大庾嶺上,頓感天長地闊,宇宙之閎渾無窮。然而這腳下的山嶺卻是個分界線,過了嶺就是“蠻荒”之地風土人情大不一樣了。此時詩人不免產生“去國離家”將爲“異域之人”的感嘆,覺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飄浮不定的雲朵,不知去往哪裏。“見雲白”,是詩人對嶺南的第一個印象和感受。我國古代詩歌中“白雲”和“遊子”有某種聯繫,如“浮雲遊子意”等。詩人利用這傳統的表現手法,以自然澹遠之景表現遊子濃郁的深情。

頷聯寫景,以對比的鏡頭,淋漓盡致地抒發思國懷鄉的感情。詩人回憶自己家鄉美麗的風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溼熱蒸鬱之氣,兩相對比,倍覺悽苦。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此詩不同於應制之作 第2張

頷聯承“去國離家”,上句抒寫對京洛風光的眷戀,下句言置身大庾嶺頭時百感交集的情懷。“洛浦”,即洛水之濱,這裏指唐東都洛陽。風光,即風物。武則天執政時期,詩人經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們於洛陽。作爲唐王朝的東都,洛陽的風物之盛,自然是詩人親歷目睹過的。如今,詩人站在大庾嶺上,行將踏上瘴氣瀰漫的南國之地,不免產生生死難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悵惘。

頸聯轉爲懷友,“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羣”,上句中的人指杜審言,意思是說:南海風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過去了嗎?是否已到達了峯州呢!下句“北望”似說自己,又似與朋友談心;看那鴻雁到了衡陽就不用再向南飛了,待春暖花開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們還不如雁,只能繼續行役向南,歸期無望。“幾羣”含意豐富,耐人尋味:那鴻雁且能“大小相從”,有羣伴兒。而你我則分飛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倆能像雁兒一樣作伴就好了。這句詩抒發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進一步表達對杜審言的深刻思念。

尾聯迴應首聯,婉轉地表達了盼赦的願望。“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是寫京都長安與嶺南流放地之間雖然山重水複相距萬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詩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見賢明君王的那一天。這聯詩的遣詞煉意很精妙,既表達了思念君王之赤誠,又沒有諂媚阿諛之意味。將此聯與前幾聯合讀,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來被認爲高華典重,但此詩卻不同於那些應制之作。它體現出了“樸厚自是初唐風氣”。(《載酒園詩話又編》)《圍爐詩話》亦評說道:“詩乃心聲,心由境起,境不一則心亦不一,言心之詞,豈能盡出於高華典重哉!”詩人從北方的宮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與境都起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寫出了這真摯動人氣韻流暢的詩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