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劉過《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全詞議論精闢而富有情韻

劉過《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全詞議論精闢而富有情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爲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爲“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龍洲道人詩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劉過的《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一起來看看吧!

劉過《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全詞議論精闢而富有情韻

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

劉過〔宋代〕

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閒。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

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鴞鸞。

上片先否定功名,再否定是非,最後又否定一切,層層加深,可謂匠心獨運。下片依然承襲上片風格,貌似淡薄世事,實則甚是重視。全詞愈轉愈深,愈深愈妙,結構奇變,議論精闢而富有情韻,達到了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高妙藝術境界。

此詞語言通俗,節奏明快,詞人滿腔的悲憤從筆端噴薄而出。文恬武嬉,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實權,豪傑之士雖胸懷報國之志卻無用武之地。國勢衰微,作爲主戰派的一員, 劉過心中抑鬱難平。他雖一介布衣,卻志存高遠,渴望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奈何年華漸老,兩鬢已斑白,夢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在此情況下,他不由心生鬱悶,滿腹牢騷。

開篇起勢突兀,直抒胸臆。“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閒。”詞人認爲,引弓持劍出塞殺敵和提筆著書立說都易如反掌,武功文名得來容易,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對。此處雖看似奔放曠達,卻並非詞人心中的真實想法,他之所以說出這番話完全是由於心中激憤難平。

接下來,詞境更進一步,作者對世事的是非曲直進行評說。“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幾句反諷意味強烈,看似否定古人,實則是對如今世事的無情諷刺,與辛棄疾《西江月》中的句子“近來始覺古人書,信着全無是處”類似。“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此處的敘述衝破傳統思想的侷限,作者更爲狂放不羈。“老子”二字,刻畫出一個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這兩句看似對“內外”、“中間”所包含的一切充滿懷疑和否定,實則更突顯出詞人的滿腹抑鬱不平之氣。

劉過《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全詞議論精闢而富有情韻 第2張

“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詞人認爲可以飲酒,可以賦詩,但是就是不可以彈鋏,因爲飲酒可以忘憂,作詩可以明志,彈鋏卻不能引起統治者的注意。戰國時期,馮諼因不滿於待遇過低而三次彈鋏,孟嘗君每次都能滿足他的要求。劉過在此自比馮諼,是爲了將當今昏庸無能、不辨是非的統治者與昔日禮賢下士、親賢遠佞的孟嘗君進行對比。詞人並非不關心國事,甚至曾上書宰相,陳述北伐抗擊金軍的方略,只是最終未被朝廷採納。一個“休”字,包含了作者太多無法言明的感慨。

統治者昏庸無能,不肯重用人才,詞人一腔愛國情懷無處釋放,自然滿腹憂憤。“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這兩句與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蕭條況味極爲相似。詞人無奈說道,人生短暫,須及時行樂,何必每日自尋煩惱,催得滿頭華髮呢?這兩句詞是對下闋開頭所表達的感情作進一步的描摹。

孟子認爲“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者卻認爲窮困和顯達並無二致,“牙旗金甲”和“蹇驢破帽”沒有什麼區別。這其實並非他心中真實的想法,詞人並非像莊子一樣,主張天道無爲。他滿懷報國之志,希望建功立業,取得顯達的地位,又怎會無視窮通之間的巨大差異,只是由於報國無門,心中抑鬱難解,所以才滿腹牢騷而已。

“世事只如此。”作者在此僅着五字,萬般無奈卻都呼之欲出。至此,其激憤達到頂點,之後,作者一掃前文陰霾之氣,一語道破全詞的主旨:“自有識鴞鸞。”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環境下,劉過依然堅信必定有人能夠辨忠奸、明是非,從中亦可見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羈的氣魄。

作者在詞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抒發內心的不滿和無奈,直到最後一句才點明主旨,前後落差巨大,滿腹牢騷和激憤在最後一刻戛然而止,似在懸崖邊上勒住了狂奔的馬匹,其雄渾、豪邁的氣魄讀來不禁令人感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