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浩然,字浩然,號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另一位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爲”王孟“。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吧。

秋高氣爽,正是到處遊玩的上佳時機。如果能夠登上高山遠望,看四周風景,心曠神怡,漫長夏日帶來的鬱悶,亦會消除不少的。古人對於登高,實在是興致頗大,不少詩人爲此寫下許多作品。裏面最爲出名的,大概就是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維的忘年之交孟浩然,作爲一個“名隱”,也是寫下諸多與登高望遠有關的詩作。品讀一首如此佳作,心情大約便會覺得像這天氣一般,開始變得愉悅起來。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題目首先寫明時間地點和所予何人,卻是一般作法。萬山,有版本作蘭山,遍考襄陽周邊,有萬山,而無蘭山,蘭當爲萬字之誤。而張五,有人以爲是孟浩然的好友張子容,其實更錯得離譜,因張子容排八而非五。事實上,此處的張五應該是張諲纔對。

據《唐才子傳》載:“諲,永嘉人。初隱少室下,閉門修肄,志甚勤苦,不及聲利。後應舉,官到刑部員外郎。明《易·象》,善草隸,兼畫山水,詩格高古。與李頎友善,事王維爲兄,皆爲詩酒丹青之契。維贈詩云:“屏風誤點惑孫郎,團扇草書驚內史。”李頎贈曰:“小王破體閒支策,落月梨花照空壁。詩堪記室妒風流,畫與將軍作勍敵。”天寶中謝官,歸故山偃仰,不復來人間矣。”可見,張諲也是才華橫溢之輩,不然何以能得王維與李頎如此推崇與欣賞。

在孟浩然另一首與張諲有關的詩作《尋張五回夜園作》中,曾經提到:“聞就龐公隱,移居近洞庭。”由此可知,有那麼一段時間,張諲是隱居在襄陽附近的。兩人交好來往的時間,應該就是在此時段。也有可能,孟浩然通過王維的紹介,對張諲有一定的瞭解吧。對於此詩的時間理解,固然可以理解張諲當時隱居襄陽時候,但根據具體詩作內容所寫,我更加相信此詩寫作之時,張諲有可能已經不在襄陽,而更大的可能是已經歸隱故里去了。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第2張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在本詩的開端兩句,孟浩然非常大膽地化用了南朝梁詩人陶弘景的詩作內涵,其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答詔問山中何所有》)意思爲,我隱居在深山之中,看雲起雲落,舒捲有致,心思活躍,念頭通達,覺萬物之可愛,察人事之飄零,興之所致,心之所往,非言語可輕易傳遞。詩人這種愉悅、悠閒、自得之狀況,於此處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或許正是因爲這種快樂的情感噴涌而出,才讓詩人產生出下面登高遠望,心懷友人的悵然之感吧。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此兩句緊接上面所述,因爲自己內心的快樂無處可達,所以於此時此刻想到了遠方的朋友。正是懷着這種強烈地念想之意,詩人滿懷激情一路奮發,趁興攀登上了山頂之上,眺望遠方,唯有登高才可以望遠,纔有可能更清晰地看到遠方友人所居之方向;秋高氣爽,天空遼闊,鴻雁南飛,能否帶去我內心對友人的掛念之情呢?剎那之間,我所有的心思,全部都跟隨着鴻雁飛往的方向而去了。“滅”字不是本意之滅亡或消滅,此地是用其反義,於其滅處反而更見其生意,從而愈見詩人對友人的牽掛之情意,更綿長,更悠遠。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這兩句是詩人給自己尋找的一個“美妙的藉口”。意思是,我之所以產生登高遠望的興致,是因爲清秋時節的景物地呼喚,如今但看遠山朦朧,薄霧如紗,莫名其妙之間,心裏忽然嫋起輕煙似的的哀愁。表面上看,意思如此。可是,細細追究一番,卻似乎說不過去。讓詩人高興和憂愁的原因,其實是他想到了遠方的朋友,所以纔有“興”有“愁”,處於一種悲喜狀態。但詩人偏不這樣認爲,便故找藉口,用來掩飾內心裏的懷念。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第3張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通過上面兩句,我們能夠得知時已黃昏,正是暮色初降,倦鳥投林時分。遠觀的詩人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見三三兩兩,返回村子裏的村民,他們並沒有匆匆忙忙趕回村裏,而是站在岸邊的渡頭上歇息片刻,相互交談,悠然之極。這似乎是一個閒筆,卻照應着開頭兩句裏的“自怡悅”,意味還是有一些悠長的。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事實上,如果完整地來看,此兩句可以和上兩句放置在一起欣賞。因爲此兩句寫景和上兩句寫人,都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來描寫的。高大的樹木林立於遙遠的天邊,此時看上去彷彿一顆顆薺菜般渺小;漢江邊上的沙洲靜佇於水流之中,此刻望上去好像一彎落入江水裏的細月。而詩人此時,正處於登高遠望狀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此兩句寫景刻畫得尤其逼真生動。

隋朝詩人薛道衡《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有聯曰:“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孟浩然在此亦和開頭兩句一樣,也是化用。亦因此,第二句“江畔洲如月”,有的版本寫爲“江畔舟如月”。然薛詩平視角度描寫,畫舟如葉,當合理;但孟詩視角爲登高遠觀,舟靠江岸,如何視之以爲彎月?既上兩句已描人物之景,此兩句當寫自然之景爲妙。

孟浩然所作的《秋登萬山寄張五》,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貫穿全詩 第4張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詩人於開端敘寫自己的“興致”,以此爲起筆,引出對友人的思戀和掛念,通過對遠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色生動地描寫,從而詳細闡釋隱藏在自己腹內的百般衷情,“興”之所起,“興”之所在,最後統統歸結爲一個約定:我的朋友,如果有空閒時間的話,你不妨趕緊帶酒過來,讓我們重陽節那天再次登高,共同買醉在這山頂之上,不亦快哉!

綜觀全詩,詩人巧妙地以登高遠望所起之“興”來貫穿,雖曰秋日登山,卻終落筆於懷人。用語樸實,平和恬淡,結構空靈,高遠清幽。其刻畫景物,生動逼真,正如孟浩然同鄉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言:“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云霄之興。”而其情感細膩,富於變幻,然而又始終處於一種巧妙地經營之中,在對山水精緻刻畫中傳情達意,不落俗套。故清朝詩人沈德潛評其曰:“語淡而味終不薄。”這確乎是孟浩然詩歌作品的一貫風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