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惠洪《千秋歲·半身屏外》:大有“篇終接渾茫”之勢

惠洪《千秋歲·半身屏外》:大有“篇終接渾茫”之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惠洪(1071-1128),一名德洪,字覺範,自號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江西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裏人。北宋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爲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爲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爲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峯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髮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惠洪的《千秋歲·半身屏外》,一起來看看吧!

惠洪《千秋歲·半身屏外》:大有“篇終接渾茫”之勢

千秋歲·半身屏外

惠洪〔宋代〕

半身屏外。睡覺脣紅退。春思亂,芳心碎。空餘簪髻玉,不見流蘇帶。試與問,今人秀整誰宜對。湘浦曾同會。手搴輕羅蓋。疑是夢,今猶在。十分春易盡,一點情難改。多少事,卻隨恨遠連雲海。

此詞步秦觀《千秋歲·謫虔州日作》原韻,寫婦人閨思。

上闋寫思婦睡覺的慵懶情態: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脣上的硃紅已經褪色。枕上只見簪發的玉釵,卻不見了系羅衣的、用五色絲線作穗的流蘇帶子。佩飾物的零亂,人物的怠倦將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紛紜春思,破碎芳心形象化了。末句忽作詰問之辭,試問今人之秀整誰可與匹?秀整,風流俊逸貌。晉人溫嶠被認爲風儀秀整,人皆愛悅之(見《晉書·溫嶠傳》);《唐書·汝陽王璡傳》載,王“眉宇秀整,性謹潔善射”,可見此指思婦春心所繫之情人。

下闋憶及湘水之濱的一次幽會。當時自己正擎着一把輕羅作的小傘,所有細節都歷歷在心,如今孤居獨處,竟懷疑那不過是巫山之夢。春宵苦短,春光易盡,而柔情不改。這裏“十分”對“一點”,突出春之濃,情之專;“易盡”對“難改”,強調歡會之短暫,情愛之綿長。反義詞從兩極合成了“情”的強勁的張力。

惠洪《千秋歲·半身屏外》:大有“篇終接渾茫”之勢 第2張

末句宕開,“卻隨恨遠連雲海”,情含無限,尺幅千里,大有“篇終接渾茫”之勢。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以忘情絕愛是佛之所訓,惠洪身爲衲子,詞多豔語而批評他。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則稱之爲“浪子和尚”。唯宋許彥周雲:“上人(指惠洪)善作小詞,情思婉約,似秦少游,仲殊、參寥皆不能及。”(《許彥周詩話》)

惠洪俗姓彭,少時爲縣小吏,知書,又精醫理,受知於黃庭堅(1045-1105),大觀(1107-1110)中,他才“乞得祠部牒爲僧”,半路出家,或塵心未泯。但當時高僧,亦不拒絕用豔詩說法,如宋孝宗時中竺中仁禪師即引“二八佳人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說禪理。可見當時詩僧對待藝術和宗教生活有着雙重的標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