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這首《西塞山懷古》在開頭前四句就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寫出了西晉攻滅東吳的情形。當然,歷史上這段滅國戰的過程遠比詩中短短几句要複雜許多。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王濬樓船下益州”背後的故事。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軍,攻打三國時代中僅存的東吳。龍驤將軍王濬(也可讀作王浚)從益州(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出兵,帶水軍沿江而下,這便是“王濬樓船下益州”的由來。

王濬的水軍經過多年訓練,早已經被打造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因此一路上攻城拔寨,無堅不摧。爲了阻擋王濬水軍繼續前進,吳軍在長江水道的關鍵地帶佈置攔截戰船通過的鐵鎖,並在江中暗置的丈餘長的鐵錐。

然而,吳軍的這些佈置卻提前被晉軍得知。王濬下令做了數十個超大的木筏,在木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讓吳軍誤以爲是晉軍通過。於是,這些超大的木筏在江面上順流而下,暗置江中的鐵錐都扎到這些木筏上,被木筏順流帶走了。之後,王濬又下令將長十餘丈的火炬浸泡過麻油後放到前行的船上。當船遇到阻攔後就點燃火炬,攔江的鐵鎖被烈火熔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西塞山懷古》中所指的“千尋鐵鎖沈江底”說的就是這一段。

公元280年二月初三,王濬的水軍攻克西陵,殺西陵都督留憲等人。此後幾天時間內,王濬又相繼攻佔荊門、夷道、樂鄉等地。沿途許多州郡都不敢與晉軍抵抗,紛紛送上印綬表示投降。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第2張

在晉軍伐吳前夕,晉武帝曾有詔書命王濬在到達建平後,受杜預調度指揮。到達建業(東吳都城,今南京)後受王渾調度指揮。杜預對手下說:“若王濬能攻克建平,則順流長驅,威名已著,不宜讓他受制於我;若王濬不能攻克建平,讓我對他進行調度指揮也沒有意義。”當王濬攻克西陵後,杜預給他發來書信鼓勵王濬只管自行指揮,直取建業,創曠世之功。與杜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另一位西晉大將王渾。他擔心王濬攻下建業奪取頭功,於是就以節度名義對王濬百般刁難。王濬認爲戰機稍縱即逝,所以不願受王渾掣肘,便以“戰船順風前行,難以停泊”爲藉口推脫。這件發生在滅吳之戰中的小插曲並沒有對戰爭實際結果產生影響,但卻反映出了杜預、王渾的人品高下。

王濬水軍抵達建業後,旌旗器甲,連天蔽江,威勢極盛,吳人心中驚恐不已。東吳皇帝孫皓打算做最後的掙扎,然而先是吳國遊擊將軍張象帥率軍不戰而降,後是吳國陶濬的軍隊趁夜色集體潰逃。孫皓自知已無力迴天,只好派人向王濬遞上降表。“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表達的就是這段歷史故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