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蘇軾臨終前贈予兒子的詩,《廬山煙雨》蘊含了怎樣的人生真諦?

蘇軾臨終前贈予兒子的詩,《廬山煙雨》蘊含了怎樣的人生真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蘇軾,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古時候,吟詩作對的文人,一般出自兩種人,一就是整天閒來無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富家大少爺,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在仕途上走不通的有志之士。

爲什麼基本上是這兩種人呢?一是因爲在中國的古代社會,老百姓們都是以務農爲生,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好好種好自己家裏的這一畝三分地,然後娶妻生子爲家族傳宗接代,完成了這些事情那就算是一個圓滿的人生了。

至於搞藝術創作這種事情是尋常百姓想都不敢想的,能夠有大把大把的閒暇時間去搞這些東西的人一般都是非富即貴的貴族子弟,不用爲了生計而四處奔波,自然而然就能空出許多時間來進行創作。

第二種,大多是從小就立志要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爲,一心想的就是輔佐君王,爲國效力,但是能夠真正在官場上施展拳腳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有志之士數不勝數,自然不會每個人都夢想成真。

蘇軾臨終前贈予兒子的詩,《廬山煙雨》蘊含了怎樣的人生真諦?

於是這些抱負得不到施展的人們,既不能頭戴烏紗進言獻策,又不願意成爲一個鄉野農夫安心在家守着老婆孩子,於是他們就成爲了雲遊四方的“詩人”,把自己這半輩子的不順都付諸在詩句中。

其中蘇軾就是很典型的第二種人,他這一輩子都在爲做官而努力,但是卻一次又一次得不到重視被一再的流放,因此在蘇軾的很多詩歌中就體現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順路和才能得不到認可的憤懣無奈之情。

正所謂“官場失意,文場得意”,如果蘇軾的治國理政才能受到了認可,估計他也寫不出這麼多傳世的名篇了,我們一直都說蘇軾的詩是非常豪放壯闊的。

但其實一直都是在訴說自己的苦悶,並沒有揭示什麼太有用的人生哲理,但是其實蘇軾在臨終時贈予兒子的一首詩卻充滿了人生真諦、全詩四句可以說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全詩見下圖)。

蘇軾臨終前贈予兒子的詩,《廬山煙雨》蘊含了怎樣的人生真諦? 第2張

其實這首詩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還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沒有太多晦澀的語句和典故,但是它的最大的特點就在於詩的首聯和尾聯,因爲這兩聯的內容完全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它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卻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之前說過蘇軾這首詩是寫給自己小兒子的,而且是在自己臨終之前,可想而知說的肯定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想要把自己這一生中最有用的東西在生命的最後送給兒子,所以說蘇軾將壯觀的廬山和浙江觀潮景觀運用在詩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我們都知道廬山的景色可是一絕,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還有錢塘江的觀潮那也是浙江一年一度的盛事,這一山一水兩個意象很好的概括了中國山水景色的特點,這備受盛名的兩個景觀蘇軾在生前都是去過的,也是因爲實在是太多人口口相傳這兩處的壯觀傳奇了,實在是難以讓人不心動。

這也就是詩中的一句想要表達的意思,詩中提到的煙雨江潮向來是備受稱讚的兩處絕景,如果這一生不親自去一次那就會悔恨一生。

蘇軾臨終前贈予兒子的詩,《廬山煙雨》蘊含了怎樣的人生真諦? 第3張

但是當蘇軾真正自己親自到了這兩處地方,看過了這壯觀的風景之後,便又覺得其實也不過如此。

那麼蘇軾想要表達給兒子的真正信息是什麼呢?那便是,人這一生活中會經歷很多,你會走過很多的風景,面對很多的選擇,但是不管你將要面對什麼,只有你自己親身去經歷過了纔有話語權,才能明白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對於同樣一件事情不管別人說的多麼天花亂墜,都比不上凡事自己事必躬親。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