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可謂是譭譽參半,但無論是擁躉還是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就是在變法被千夫所指的時候,他也毅然決然說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以大無畏的精神開展波瀾壯闊的事業。

因此,王安石在當時,就被人稱之爲“拗相公”。這尊大神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談,單單就說說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執拗倔強,也很值得欽佩的。相信大家都曾學過這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一直存在着爭議。有的說是熙寧元年,王安石奉召擔任翰林學士時,從江寧出發途徑瓜州所作,那推算起來,就是王安石47歲時的作品。有的說是熙寧七年,他在第一次罷相回到金陵時所寫。有的說是熙寧八年,他第二次拜相時,前往京城時的感慨之作。

小珏認爲,第二種說法雖然與第三種說法的時間相近,但從這首詩輕鬆明快的風格來看,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從這首詩中急切的語氣中,我們看到了王安石大展宏圖的志向,這不是一個翰林學士能抒發出的抱負,所以我個人偏向第三種說法。說得更明白點,那一個“又”字,即是抒發了與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相似的淋漓暢快之感。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第2張

這首詩非常出名,而且讓人遐想連篇,充分展現了詩歌藝術的無窮魅力。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既說明了詩人的地點,又交代了眼前之景。京口是鎮江,瓜州是現在的揚州,兩地隔江相望,相距卻不遠,但王安石以“一水間”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說明了自己急於前行的心情。

渡過長江,到了瓜州,這有短短瞬間的時間,離京城更近,離家鄉就更遠了。此時詩人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鐘山就是南京市紫金山,在這裏代指金陵。雖然王安石是江西撫州人,但在景祐四年起,年僅16歲的他就隨父親王益定居金陵,因此說金陵是他的故鄉,並不爲過。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第3張

故鄉雖然不捨,但有着更多的理想要實現,國家許多大事等着他去處理,詩人這才懷着戀戀不捨的心理,回首張望。只可惜,重重山峯已經將金陵遮擋。萬般不捨,千般眷戀,此時也只能放在心頭。不過,心情甚好的王安石,當然不會做出婉轉的小兒女狀,他的目光依然是堅定地投向前方。

第三句就是全詩的精華,也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個綠字,根據南宋人洪邁《容齋續筆》的記載,王安石一共改了十幾次。他先後使用了“到”、 “過”、 “入”、“滿”等等,直到最後選擇了“綠”字才定稿。當時吳中人還有王安石當年的手稿,清清楚楚著名了刪改的原因,這也讓“綠”字的使用和賈島的“推敲”一樣,成爲了修辭煉字的範例。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第4張

在我們看來,王安石的這個字確實用得很精妙,它抒發了一種勃勃生氣。它將本來看不見的春風,賦予了生動的形象,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視覺享受。不知道大家去過金陵一帶沒有,小珏曾經客居鎮江三年多,每到春天,江南大地草長鶯飛,千里新綠的景象,確實讓人感受到和煦春風的無窮生命力。

另外,也有人將其解讀爲王安石自信將爲官場帶來新風氣,將爲大宋河山換來勃勃生機。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我們不再深入探討。

倔強認死理的王安石!一個字改了十幾遍終於成爲千古佳作! 第5張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滿意這個改動,比如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就在《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中表示,“綠”字太過顯露,扼殺了讀者的想象力,還不如而用“到”或“過”更爲含蓄。這就是各花入各眼,各有所愛罷了。

在最後一句中的“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再次將落腳點投入在鄉土情結。而且小珏認爲,在這首詩之中,詩人絕對不是想家那麼簡單,也不是考慮到他年之後致仕的生活,而是抱着改革必將成功,自己一定能夠功成身退的堅定信念。這才符合王安石一往無前的性格,也才符合他的行事風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