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一首狂詩,經典傑作流傳千古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一首狂詩,經典傑作流傳千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長河中,王安石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說起王安石,我們往往會想到他的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他卻無愧於改革家的稱號,也以巨大的勇氣,激勵後人開拓進取。其實,王安石以21歲考上進士,自然是人中龍鳳,文學才能非比尋常,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歌自成一派,世稱“王荊公體”,當時人就評價“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爲功”。這一首《登飛來峯》就是如此傑作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飛來峯、飛來山這個名字,但就王安石個人經歷和活動範圍而言,一般認爲是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或者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的飛來峯。後者更爲著名,得名甚至與大名鼎鼎的濟公有關。然而,濟公比王安石晚生一百多年,是南宋高僧,所以小珏認爲此處的飛來峯應該是指前者。

這首詩作於宋仁宗皇祐二年,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後回家鄉臨川,途徑紹興登山,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

在第一句中,作者就極盡誇張地形容寶塔之高。“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千尋塔就是高八千尺的塔。這比“危樓高百尺”還要高得多,當然是誇張之詞。但就是以此爲基礎,讓作者發出了無限感慨。

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看起來漫不經心,娓娓而談,好像是爲了給後面驚人之語稍作緩息,其實卻是在繼續烘托。它以雞鳴而見旭日高升,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輝煌景象。這樣美好的景物,自然反映了詩人的朝氣蓬勃、志存高遠。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一首狂詩,經典傑作流傳千古

第三句的前兩個字“不畏”,詩人就以斬釘截鐵的語氣,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態度。在古代,“浮雲”並不是什麼好詞,除去“視名利爲浮雲”中表達無足輕重的意思外,西漢時期陸賈在《新語·慎微篇》也說得很清楚: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也就是說,在古代,浮雲常常用來比作奸臣,而王安石在此明確表達自己並不畏懼奸臣。

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就是王安石自信的來源,也是王安石狂傲的資本。按理來說,這是原因,應該放在第三句,但爲了強調,作者用倒裝的方式放在最後,作爲“詩眼”。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一首狂詩,經典傑作流傳千古 第2張

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爲站在最高處,所以能夠對浮雲毫不在意,所以可以遠眺萬里江山。很多人解釋,這是王安石對於改革的信心,也對自己地位的自信。

小珏認爲不妥,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首詩成詩的時間非常明確,是在宋仁宗時代。當時的王安石不過三十歲,根本沒有遇到信任他的宋神宗,更沒有施展抱負的舞臺,他的官職僅僅是縣令而已,又怎麼可能想到自己會身居高位,一掃頑固的守舊派呢?

在這裏,王安石流露出了文人特有的張狂,但應該不至於聯想到後來的變法。此時的他,年富力強而又對未來充滿着憧憬。他力圖報效祖國,輔佐君王,匡扶社稷,他所謂的高,並不一定是地位高,而是品德高。

王安石爲人清廉樸素,不邇聲色,是北宋德才兼備的人物。在道德層面的高高在上,讓他對於未來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將會一帆風順,自己也不會落人口實。然而,王安石終究還是太年輕了,後來的變法失敗,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爲人禍。他所看不起的那些浮雲,最終還是聯手,絞殺了這次劃時代的變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