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秉燭夜遊語出《古詩十九首》,那麼關於它有何歷史典故?

秉燭夜遊語出《古詩十九首》,那麼關於它有何歷史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秉燭夜遊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秉燭夜遊,意思舊時比喻及時行樂。出自《古詩十九首》。它的背後故事還要從三國時期說起,與曹魏皇帝曹丕有關。

秉燭夜遊語出《古詩十九首》,那麼關於它有何歷史典故?

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深愛洛陽牡丹。他知道牡丹花期短,“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夜裏點着燈看牡丹,勁頭很足。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白居易的粉絲,或許是爲了向偶像致敬,老蘇半夜三更不睡覺,也點着蠟燭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只不過蘇軾賞的不是牡丹,而是海棠。美人如花,“紅妝”二字意味深長,也不知他看的是花還是美人。

南北朝時期,南朝人蕭統從民間散落的漢代五言詩中選了19首,結成集,題爲《古詩十九首》。有人認爲,《古詩十九首》中的詩歌誕生於東漢漢桓帝、漢靈帝執政時期。當時的洛陽是東漢的京城,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古詩十九首》是在漢樂府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意境悠遠。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認爲其乃“五言之冠冕”。

秉燭夜遊語出《古詩十九首》,那麼關於它有何歷史典故? 第2張

秉燭夜遊這個成語的背後故事,還要追溯到我國的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丕這個人我相信很多看過人都是知道的,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很多他的鏡頭,他也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兒子,後來被曹操立爲世子,當年曹丕和吳質兩人關係非常的好,但是在近22年,發生了一場比較大的瘟疫,當時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病死,所以當時曹丕也是非常的擔心吳質的安全,於是曹丕就寫了一封信告訴我無只要他注意身體勸吳質,惜時自娛,當時書中就有: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隨後就有了秉燭夜遊這個詞語,比喻的是要及時行樂,人生短暫。

公元217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繼承權爭奪賽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父親曹操立爲王位接班人。數年後,他在洛陽登基稱帝,建立曹魏王朝。在他被立爲魏王世子的那一年,疫病流行,文人劉楨、陳琳等人不幸染病身亡。曹丕感慨萬千,給“軍師”吳質寫了一封信,勸老吳珍惜時間、珍惜美好生活,“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唐代“詩仙”李白贊同曹丕的看法。某年春夜,李白和朋友們在桃李園宴飲,嘆道:“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良有以也”是說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有道理的,秉燭夜遊之趣,活通透了才能明白。

秉燭夜遊這個成語,出自《古詩十九首》。詩中有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大意是,人生不過百年,何苦總記掛着千年後的憂愁,癡癡等待不確定的明天?晝短夜長,不如秉燭夜遊,及時行樂。用一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勸你活在當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