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出爾反爾”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成語“出爾反爾”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爾反爾成語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釋義: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

【出爾反爾歷史故事】

戰國時期,有七個較爲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爲,當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生戰爭也並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生各種戰事。

成語“出爾反爾”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生了戰爭。由於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儘管鄒穆公率領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鬥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鬥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衝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於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後來被中國人稱爲亞聖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爲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麼辦纔好呢?”

成語“出爾反爾”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第2張

孟子說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說:“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裏啊。您想啊,當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麼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脣,沒有說話。

孟子又繼續說:“曾子有句言,您聽說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着說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在鄒國發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最好註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那要怎麼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說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說:“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爲國家衝鋒殺敵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