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藏族民俗節日 拉薩人放風箏有什麼特色

藏族民俗節日 拉薩人放風箏有什麼特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製作風箏不是拉薩人的“專利”,放風箏也不是拉薩人的專利,但它們的的確確又是西藏娛樂民俗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首先,拉薩放風箏的歷史據說已有一千餘年,而且是拉薩青少年最喜愛的娛樂活動;其次,不論製作風箏的工藝,還是放風箏的若干細節,都有別於其他地方。

從風箏的製作結構來看,拉薩的風箏與外地風箏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但其特色在於:一是形狀幾乎全是棱形的;二是顏色幾乎全是白色;三是圖案几乎都與宗教有關,比如畫上密宗法器腿骨號角,除了表示飛行速度快外,還表示有了法器,即能法力無邊,心想事成。

放飛風箏的時間也很有特色。漢族有一首歌唱的是:“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說的是春風和煦的日子,正是放風箏的季節。除了春季裏可以放風箏外,漢民族在其它季節裏也放風箏。可是,在拉薩,情況卻大不一樣。放風箏的時間與農民的麥收聯繫在一起,限定在每年秋季8至10月之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因爲當地人認爲,放風箏的行動也會影響神靈。風箏放得太早,風就會早早地來到,到麥收時,風力就會不夠而無法揚場;風箏放得太晚,天氣轉涼,容易受病魔侵襲。放風箏的最好時機是麥收時節,這個時候的拉薩天空,到處飄揚着大大小小的風箏,成爲一道奇特的景觀。

藏族民俗節日  拉薩人放風箏有什麼特色

最有特色的當屬放風箏的目的。對一般的初放者來說,放風箏是一項個人娛樂行爲,自己的情緒隨着風箏的起落而起落:風箏飛上了天,高興歡樂;風箏放不上去,生氣沮喪。但對放風箏的高手來說,放風箏的目的可不這麼簡單,因爲他們想的是用自己的風箏去“戰鬥”,去“打敗”別人的風箏。

要讓自己的風箏參戰,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一般來說,參戰者不會去購買商店裏的風箏,因爲他們擔心那些風箏經不起“戰鬥”。他們自己動手,從風箏的骨架開始,精心製作。一些材料要特別精選,比如,糊風箏的紙要用印經書的藏宣紙,既輕盈又結實,很難被風颳破。風箏要製成棱形,目的是增加其“戰鬥”中的靈活性。所選的風箏線也不普通,而是非常結實的絲棉線,還要在線上塗上自制的玻璃膠,使線變得鋒利,以便在未來的戰鬥中“割”斷別人的風箏線。參加過“戰鬥”的風箏線因爲互相的磨擦使玻璃膠受損,還會在下次“戰鬥”前再塗上玻璃膠。基礎工作做完後,還要將做好的風箏進行試飛,調整至最佳狀態。

放風箏的人們大都會就近到藏式樓頂的平臺上,放飛鳳箏。大家都想方設法使自己的風箏飛得比別人的風箏高,這樣在“戰鬥”中就會佔上鋒,不僅收放線自如,而且還可使自己的風箏壓向別人的風箏。最令人緊張的是“交戰”雙方的風箏線挨在一起的一霎那,雙方拼命放線,上面的風箏想往下壓,下面的風箏想往上擡,結果有可能雙方的風箏線越離越遠,也有可能雙方的風箏線絞在一起“戰鬥”,幾個回合下來,結果自然有一方敗北,那斷了線的風箏只好從天空一路栽下來。風箏可能飛得很遠,放飛的人難以去拾撿,於是在“戰鬥”前他們就會準備好幾隻風箏。

參加“戰鬥”的風箏手們一般都是青少年,兒童一般不參戰,而是積累經驗。男女老幼們會抱着極大的興趣觀戰助威。勝利者被大家視爲英雄。失敗者雖然不光彩,但他也不會因此而受到輕視。吃一塹,長一智,他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