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羌族建築 羌族碉樓經歷了怎樣的滄桑歷史

羌族建築 羌族碉樓經歷了怎樣的滄桑歷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碉樓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爲家碉、寨碉、阻擊碉、烽火碉四種。家碉在羌峯寨最爲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後並與住房緊密相連,一旦戰事爆發,即可發揮堡壘的作用。古時,羌峯寨還有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誰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須建一座家碉,同時要埋一塊鐵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長一歲,就要增修一層碉樓,還要把埋藏的那塊鐵拿出來鍛打一番。直到孩子長到十八歲,碉樓才封頂。在爲孩子舉行成人禮儀式時,將那塊鍛打了十八年的鐵製成鋒利的鋼刀送給他。在當時,如果誰家沒有家碉,那兒子連媳婦都娶不到。可見羌族的建碉風氣早已深入人心。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揮碉(也常祭拜祖先用)。阻擊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處,起到“一碉當關,萬人莫開”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處,是寨與寨之間傳遞信號用的,同時也能用於作戰。

羌峯寨建設碉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有石、泥、木、麻等。他們將麥秸稈、青稞稈和麻稈用刀剁成寸長,按比例與黃泥攪拌成糊狀,便可層層錯縫粘砌選好的石料。它那金字塔式的造型結構決定了它穩如泰山般的堅固,加上精湛的工藝,堅固耐腐的材料,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說。即使在冷兵器的年代裏,用火炮轟也難以傷它筋骨。一般建一座軍事碉樓至少耗時兩到三年。每座碉樓的門都設在離地面數米高的地方,門前放置一活獨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獨木梯,攻者想要進入碉樓,那可比登天還難。碉門十分矮小,成人也須躬身出入,門板堅實厚重,亦有多道帶機關的門閂(木製門鎖)。

羌族建築 羌族碉樓經歷了怎樣的滄桑歷史

碉內分有若干層,每層都有碉窗(用作近距離作戰時投擲巨石打擊敵人)和槍眼。居高臨下,遠可射,近可砸,敵在明,我在暗,以守代攻,遊刃有餘。土碉色如銅 凌空傲蒼穹--布瓦黃土碉羣布瓦黃土碉羣位於汶川縣威州鎮克枯鄉布瓦山上,是川西高原藏羌傳統軍事防禦碉的主要形式,被譽爲“中國最後的黃泥土碉羣”。

始建於明末清初,爲阿壩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資料介紹,川西高原藏羌碉羣,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石塊砌築而成的石碉,大多分佈在阿壩州和甘孜州的農區縣;另一種是用粘土夯築而成的黃泥土碉,主要分佈阿壩州的汶川縣、甘孜州的鄉城、新龍等縣和涼山州的木裏縣,其中尤以鄉城縣的四角黃土碉最雄偉,通高達30米以上。

歷史上散佈在兩州的黃泥土碉大多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或被石碉所替代。不過,布瓦黃土碉羣在經歷種種劫難之後,仍然完整地倖存下來,這不得不叫人嘖嘖稱奇。因碉羣爲黃泥粘土夯築而成呈淡紫紅色,所以也被人們稱爲銅碉羣。布瓦黃土碉羣高高聳立在布瓦山頂上。

布瓦黃土碉羣由5座黃泥土碉組成,分佈在布瓦村羌寨中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的範圍內。碉爲四角形的黃泥土碉,碉體平面呈長方形,底邊長4.5米,寬1.64米,牆厚0.74米,整體下大上小略帶收分,內置木質樓架分層,各層四面牆正中開“T”字形小窗作了望或射擊孔,頂有木質斗拱建築以蔽風雨,底部開有一門,門高2.1米,寬1.64米。

羌族建築 羌族碉樓經歷了怎樣的滄桑歷史 第2張

碉外貌無任何裝飾,每面都筆直如削,5座黃泥土碉通高不一,從18米到20米不等。布瓦黃土碉羣互爲犄角,構成完整防禦體系,戰時主要用於防禦侵襲與搶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戶老幼婦孺均可入內躲避;平時則多用土碉貯藏糧草。布瓦黃土碉羣立體地反映了爾瑪羌族追求深沉而熱烈,質樸而雄渾,極富力度感的審美傾向。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布瓦山的仙就是這沖天而聳立的黃泥土碉羣,在它身上能展讀出爾瑪羌族不屈不撓、與山共舞的民族個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