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羌族舞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薩朗是怎樣的

羌族舞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薩朗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羊皮鼓舞

羌語稱“莫恩納莎”,原是祭神、驅鬼、求福、還願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等,由巫師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師稱“許”或“釋比”,是多種信仰中一種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專職巫師。進行的法事舞蹈,根據祭祀活動的需要,由1-2名或多名巫師表演。大型的法事活動,由一名有威望的巫師戴金絲猴皮帽,持神杖和盤鈴,唸咒語、揮法器爲先,6-8名巫師緊隨其後,一手持單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揮鼓槌敲擊起舞,走一些簡單的隊形。

開始時鼓聲沉悶,盤鈴聲輕,舞步單一、遲緩,形成虔誠、神祕的氣氛,祈求天神下凡附體。節奏轉快後,動作力度加強,蹲跳、轉打,情緒振奮,表示得到神力,已將鬼怪邪魔趕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許多擊鼓的舞姿,粗曠、穩健,技巧性強。在去掉迷信色彩後,逐漸發展成羣衆自娛性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擊鼓轉”“擰腰轉身擊鼓”及一些蹲跳擊鼓等技巧都很精彩。

薩朗

羌語意爲:“唱起來,搖起來”,爲自娛性舞蹈,“胴體環動”如“搖”是它的特徵,舞者表演時所唱的歌曲內容廣泛,詞句豐富。正體現出舞蹈名稱“唱”與“搖”的含義。

羌族舞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薩朗是怎樣的

羣衆跳“薩朗”時,男女分別各站成一排,國成圓圈,起舞前,男先女後輪唱一遍該舞的歌曲,然後,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領頭,率領大家邊歌邊舞前進,歌詞與舞蹈無直接關係,只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節奏轉快後,領舞者加快舞步,變換動作,或兩腳交替重踏, 或左右旋轉, 男女舞者隨着他協調而跳,而且常常展開競賽,氣氛熱烈。舞至高潮,男隊高喊“呀喂”支隊即應聲“學喂”作爲結束。接着又換唱新曲,重新開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