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騎兵在古代戰爭爲什麼有很重要的地位 操控勝負

騎兵在古代戰爭爲什麼有很重要的地位 操控勝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史中各代王朝主要面臨的強敵總是來自於北方的少數遊牧民族,雖然中原王朝整體實力佔有優勢,可在邊境局部總是處於下風。論文明,中原王朝所代表的中華文明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傑出代表,論經濟,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繁衍了大量的人口,常常引起遊牧民族的覬覦。但是論軍事能力,卻很難長期保持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騎兵的匱乏而導致的。

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戰爭中常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受到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常常以爲騎兵是身着重甲、揮着長矛衝擊敵陣。可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騎兵的作用主要是遊擊作戰,而非正面衝鋒。倘若將騎兵用來發動大規模衝鋒,只要步兵做好防禦措施,加大防禦縱深,當騎兵衝進陣地失去速度後,在馬上就會徹底淪爲靶子。這個兵種最大的長處在於有強大的機動能力,能夠滿足運輸、偵查、作戰等多方面的需求,既是古代軍中的裝甲車,也承擔着運輸車的作用。

淝水之戰 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騎兵在古代戰爭爲什麼有很重要的地位 操控勝負

網絡配圖

騎兵在戰鬥中常發揮極其關鍵的作用,既可四處遊動來加固本軍陣地,也可伺機待敵陣鬆動後,利用速度和衝鋒起來的衝擊力以及壓迫感給予敵人強勢一擊,在敵軍敗退後又可以繼續擴大戰果。但中原地區地勢多變,又以農耕爲主,馬匹較少,所以在內部戰鬥中騎兵數量較少。然而中原王朝苦於長期遭受遊牧民族對於內地的侵襲,只能在經歷了大量血和淚的教訓後,被迫接受和發展這種先進的作戰樣式。

戰國初期,中原地區諸國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就處於弱勢,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缺乏機動能力。戰國時作戰人們常用戰車,步兵跟隨其後,機動能力很差,出塞作戰常處下風,秦,趙,燕爲了彌補這一缺陷,只能在邊境修築城牆,這種被動防禦手段被後世延續千年。而這巨大的威脅也逼迫着趙國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建立起了第一支真正的騎兵部隊,趙國逐漸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在李牧的帶領下痛擊匈奴。同時這種新型作戰方式對中原諸國造成極大的壓迫和震撼,也促成了中原各國放棄戰車。秦一統之後,擊破居住在河套地區的匈奴。但以秦兵之勇也無法徹底殲滅匈奴,就是因爲遊牧民族機動能力太強,秦兵主要以步兵爲主,根本追擊不上很容易被敵人反攻,因此只能就地修建長城屯邊開發。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漢朝初創之時,馬匹極度缺失,漢高祖劉邦尚未意識到遊牧民族騎兵的厲害,率軍貿然強行突進,反被匈奴圍困在白馬城。劉邦此時出擊追不上,出城逃跑又容易被騎兵圍殲,最後只能和親上貢數十年,來避免與匈奴進行大規模作戰。晁錯曾精闢的分析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劣勢: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極大的增強,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馬政的大力推行,騎兵能夠有持續穩定的馬匹供應,漢武帝也因此有資本和信心與匈奴決一死戰。

隨後對付匈奴都採取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長距離奔襲作戰,以騎兵對抗騎兵,機動能力都在一個層次上,再加上漢朝冶鐵技術的發達和弓弩的大量運用,以及衛青、霍去病等良將戰略戰術的運用得當,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取得可觀的戰績。此後這種機動戰略一直爲漢軍所用,因此終漢一代,就是到三國期間,也保持着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優勢。

騎兵在古代戰爭爲什麼有很重要的地位 操控勝負 第2張

網絡配圖

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馬匹是上天賜予他們的寶物,中原北方有着大片適宜的地區來牧養大量的馬匹,因此其作戰樣式常以騎兵爲主。蒙古軍隊是遊牧民族的傑出代表,其恐怖的戰鬥力幾百年來都會引起人們極大的研究興趣。蒙古各部落“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屯聚牧養”,從小就接受騎馬射箭的訓練,練成了倒射敵人的絕技。而且,在草原變幻莫測的氣候下鍛煉出來的蒙古矮種馬具有極強的耐寒抗旱能力,同時蒙古騎兵每人常備六匹戰馬,可日行近百里,這也爲蒙古鐵騎征服世界提供了可能。再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哲別等出色的軍事家指揮,蒙古軍在短短几十年內一躍成爲了當時世界上最爲強大的軍隊。

蒙古兵論單兵不一定能打得過歐洲騎士,但他們在作戰時會極大的發揮自己的機動能力和騎射技術。

在兩軍對陣還未交鋒之時,蒙古軍會率先派輕騎在遠距離遊擊射殺敵軍前陣,然後分批次的接近敵人陣地,敵人前軍會逐漸倒下,這就導致跟隨其後的將士很難前進導致混亂,也會因爲前軍大規模的傷亡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而此時蒙古軍便會抓住時機,派出後方重騎兵往前衝殺敵軍。兩軍膠着之時,輕騎兵會繞道敵後再次上前衝殺,也可以追擊潰敗的敵軍。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這種交互穿插的作法同時擁有遠、近距離攻擊能力,同時能夠快速變換陣形。後來歐洲軍隊吸取教訓,率先派遣騎士追擊蒙古輕騎兵,但對於中世紀歐洲重裝部隊來說,蒙古輕騎兵的機動能力是其根本無法匹敵的,蒙古軍如同放風箏一般,不斷遊擊圍繞,邊退邊射,最終待敵軍精疲力盡之時一舉殲滅。蒙古軍於1242年在萊茵河畔殲滅歐洲聯軍數十萬,就是將這騎兵戰術發揮到極致。

後來蒙古軍攻打宋朝才真正遇到了對手。宋朝因燕雲十六州戰略屏障地區無法收復,整個邊境無險可守,全部暴露在敵人眼皮之下。後來西夏的崛起又導致產馬區的丟失再加上敵國對馬匹的封鎖,導致宋朝從來都不能拿出一支像樣的騎兵軍隊單獨作戰,因此在對抗遊牧民族之時始終處於弱勢。宋廷的無奈只能在邊境築城堅守,大力發展弓弩技術,不斷加重加厚步兵甲冑。但這種防禦方式在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之後,只能消極被動的擊退敵人而無法擊潰敵人,要知防禦需十面,可攻只取一點,宋廷苦苦支撐五十餘年最終也難免亡國。

宋軍軍力結構上天然的缺陷無法彌補,尚且可獨力支撐全盛時期蒙古軍的多番進攻達半個世紀。但令人困惑的是,金國同爲遊牧民族,奪取中原地區後積極吸取漢人優勢,軍力強盛,騎兵實力歎爲觀止,與蒙古軍本相上下,又佔據極大的地形優勢。本應當南侵宋朝,西臣夏國,北壓蒙古,可面對蒙古的反攻卻連連敗退,二十餘年便徹底覆滅,其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騎兵在古代戰爭爲什麼有很重要的地位 操控勝負 第3張

網絡配圖

金國滅亡北宋之後,積極汲取中原文明,前期君主尚且能努力恢復中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也有過“大定之治”、“明昌之治”。但金章宗後期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寵愛元妃,權臣外戚互相勾結把持朝政,政治黑暗,又遇到自然災害、黃河改道,金國逐漸走向衰敗。蒙古崛起後屢次攻伐金國,金國被迫遷都求和。

南遷之後,金朝君臣上下醉生夢死,只求苟安。三峯山一敗,金國名將精銳盡失,從此便一蹶不振。敵情緊急之時,君臣相對而泣,而當敵人撤走,則又繼續飲酒作樂。而最終宋蒙聯手,攻破金朝都城之際,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將王位讓與金末宗完顏承麟。這戲劇性的一幕與當年北宋宋徽宗緊急讓位於宋欽宗何其相似,結局自然也只有國滅身死了。

宋朝登峯造極的弓弩技術、金國名震一時的騎兵重器不可謂不厲害,但都無法挽回兩國腐朽政治而造成的亡國悲劇。騎兵作爲古代戰爭中的關鍵作戰手段,可以改變一場戰爭的勝負,但一場戰爭的勝利卻很難從根本上決定國家的命運。由此可見,決定一國命運的最關鍵因素不在於兵之利,而在於人之所爲。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