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夷陵之戰,曹丕是怎麼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夷陵之戰,曹丕是怎麼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夷陵之戰,曹丕是怎麼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使得吳蜀雙方都損失慘重,而北方的曹魏兵強馬壯,但是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多疑,他直到劉備大軍走走停停,不敢輕舉妄動,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絕好機會。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即劉備宣佈伐吳,理由是爲二弟關羽報仇。當年七月,劉備率領5萬大軍氣勢洶洶向東吳殺去,連營七百里。孫權在請和失敗後,爲避免兩線作戰,他暫時向曹魏陳臣,曹丕同意了。

如今看來,曹丕失去了一個一統天下的好機會,或者說他犯了一生中最致命的失誤。尤其是夷陵之戰爆發後,上天給了曹丕絕佳的機會,當時曹魏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完全可以趁機滅了東吳,然後步步爲營將蜀漢困死在四川。接到孫權的投降信後,曹魏廟堂分成了三派:以侍中劉曄爲首,主張聯蜀伐吳;以曹丕爲首,主張聯吳伐蜀;以司空王朗爲首,主張坐山觀虎鬥,等待坐收漁利的機會。當孫權遣使來投降時,大臣們都非常高興,唯獨劉曄卻認爲曹魏的機會來了:

“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 亡不出旬日矣。吳亡則蜀弧,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劉曄想法很好,但孫權、劉備可不傻,一旦曹魏大軍南下,任何一方受到攻擊,那對彼此都是脣亡齒寒,這樣只會孫劉聯盟重新結盟。

夷陵之戰,曹丕是怎麼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劉曄一再堅持,奈何曹丕還是否決了。否決劉曄聯蜀攻吳的主張時,曹丕拋出自己觀點,“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爲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就在曹丕和劉曄互相爭辯時,王朗認爲等孫劉兩敗俱傷時,再出手。咋一看,王朗的策略很高明,可謂“一箭雙鵰”。然而,王朗忽視了孫權和劉備兩人對曹魏的防備,事實上當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退到白帝城後,孫權就遣使來求和,雙方再次聯盟,這是王朗萬萬沒想到的。

權衡之下,曹丕最終放棄了自己的聯吳伐蜀之計,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王朗最終的策略是這樣的,“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

用現在的話來說,曹丕這是在投機。既然是投機,就要冒着巨大的風險。孫權取得夷陵之戰勝利後,彷彿把曾經向曹魏稱臣這件事忘記了,曹丕很是氣憤。既然你不尊敬我,那我就“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曹丕決定對孫權敲打一番,從222年開始,曹丕多次御駕親征,結果絲毫沒得到便宜。就這樣,曹丕失去了最好一統天下的機會。

曹魏勢力實力較爲強大,因而遭到吳國和蜀國的征討。夷陵之戰在今天看來是吳國和蜀國之間的一次戰爭,但是在三國當時那個大環境看來更像是對於魏國的一種戰略引誘,通過誘導魏國軍隊南下來削弱魏國的軍事實力,從而達到消滅魏國的目的。

夷陵之戰,曹丕是怎麼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第2張

在那種大環境下選擇出兵南下無疑是有着極大的風險的。魏國按照在夷陵之戰之前的態勢,面對吳國和蜀國的進攻已經有了相對應的辦法。剩下就在於消耗其國力,等到優勢累積到一定地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舉勝利。在我看來夷陵之戰固然對於魏國是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背後的風險也不得不面對。因爲在夷陵之戰前吳國和蜀國是聯合對抗魏國的,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兩國不斷的南征。無不在表達着一個既成事實,兩國是聯合對抗魏國的。

最後固然後續荊州之戰兩國出現了摩擦,但是曹丕無法確定兩國是否真正交兵。畢竟在魏國的強大壓力之下,自身內鬥實爲不智。說白了就是曹丕低估了劉備爲其義兄弟關羽報仇的決心,也就是他們的兄弟感情。畢竟從一個大國決策者來說,聯吳抗魏纔是首要任務。那麼魏國選擇按兵不動也就不難解釋了。魏國本身戰爭實力遠遠強於吳國和蜀國,沒有必要去投入兵力做一次巨大的冒險。畢竟只要拖住了,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魏國。恰恰相反,如果魏國選擇趁機南下,反而可能促進吳國和蜀國放下兵戈聯合對抗魏國,那樣反而是不妙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夷陵之戰是吳國和蜀國聯合進行的一次戰略欺騙,從而選擇對魏國進行征討,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的。從此來看,曹丕當時選擇按兵不動也是有着其獨特考慮的。畢竟出征在當時來看屬於冒險行爲,選擇更加穩妥的方式,也並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曹操還活着,一定不會像曹丕這樣瞻前顧後,會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機會。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