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代皇帝爲色丟命 竟然連自己的親女兒都下手!

古代皇帝爲色丟命 竟然連自己的親女兒都下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主和親作爲一種歷史產物,在漢代十分流行。在這過程中,這些生在皇家,長在中原,受漢文化薰陶的女子,在異域他鄉的遭遇就成爲了後人廣泛關注的問題。比如,有一位漢家公主竟然先後嫁給了夷人祖孫四人,這在漢朝是絕對的亂倫事件。對於這位公主來說,無疑也是一大恥辱,然而她卻無法反抗,最後因此憂憤而死,年僅25歲。那麼,這位公主是誰?

古代皇帝爲色丟命 竟然連自己的親女兒都下手!

網絡配圖

劉細君是個可憐的女孩,雖然貴爲王孫貴胄,卻從小沒有享受到父母在側的關愛。這是因爲其父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在公元前121年企圖謀反,後未成自縊。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當年由於細君尚小,因而躲過一劫,自此流落民間。

公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爲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這時的細君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氣質超凡,美貌脫俗,聰明伶俐,機敏可人,深受廣陵王的喜愛。劉胥安排專人教授細君典章、音樂、歌舞和禮儀,使其漸漸成長爲一位才藝雙絕、聲名遠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傳到了京城長安。

武帝時,大漢以北的遊牧族匈奴長期侵擾大漢,邊關戰事不斷,生靈塗炭,不僅危及到了大漢江山的穩固,而且使大漢財力消耗巨大,國庫空虛。當時,與匈奴鄰近的西域有不少小國,匈奴動輒攻擊這些小國,並伺機吞併以擴充自己的疆土和實力;同時也拉攏這些小國,企圖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大漢。這些小國對匈奴既怕又恨。在這種情勢下,誰能與西域聯盟,誰就擁有了決勝的把握。

烏孫王國原在河西走廊西部,跟月氏王國爲鄰,後來被月氏驅逐,西遷到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南,是一個橫跨伊犁河的大國。張騫出使西域後認爲,烏孫比月氏更能威脅匈奴,得到烏孫王國的友誼,就等於砍斷了匈奴汗國的右臂。

古代皇帝爲色丟命 竟然連自己的親女兒都下手! 第2張

網絡配圖

張騫後又到了烏孫,要求烏孫王昆莫東回故土,臣服於漢,以防匈奴,並答應把漢公主嫁給他,作爲結盟的條件。烏孫懼怕匈奴,不敢貿然應允。張騫死後,烏孫人親眼看到了漢朝的強盛,同時又懼怕匈奴報復性的侵略,於是主動地結好於漢,遣使獻馬,表示願意和親,結爲“昆弟之交”。武帝當下同羣臣計議,同意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說:“一定要先來納聘,然後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公元前105年,烏孫向漢朝廷獻上良馬千匹,作爲聘禮。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作爲公主嫁給烏孫君主獵驕靡做夫人。

細君公主遠嫁,武帝親自送行。龐大的送親隊伍逶迤西去,前呼後擁十幾裏,旌旗招展,綵衣飄揚,車輪軋軋,鼓聲咚咚,好一派帝王嫁女的威儀。漢王朝隨嫁人員宮娥綵女、樂工裁縫、技藝工匠、護衛武士等多達數百人,陪嫁物飾之豐更是令人炫目。據說車隊從江都出發行經安徽靈璧時,細君公主在一處山崖前黯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關,淚眼婆娑,以至於在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此手印至今猶在,稱爲靈璧手印,已成一方景觀。

細君公主也成爲了中國歷史典籍記載的,第一位有姓名和史實的漢族和親公主。

細君公主天生麗質,高貴優雅,嫁到烏孫以後,深受烏孫人的喜愛。他們稱她爲柯木孜公主,爲哈薩克語,意思是“馬奶公主”之意,以此形容公主膚色白淨、花容月貌。國王獵驕靡封細君爲右夫人,還特地爲她修建了一座漢式宮殿。漢武帝也每年都派人攜帶錦衣美食前往烏孫慰問細君,並不斷派使者傳遞家鄉音訊。無奈礙於身處異域,言語不通;加之獵驕靡國王年老力衰,一年之內只能見其一兩次面聚談一下;更兼匈奴單于也極力拉攏烏孫,獵驕靡國王迫於壓力,又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爲左夫人。這樣細君公主每天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問題,還要應付政治上的複雜關係,因此自幼就命運坎坷、多愁善感的細君公主常感寂寞鬱悶,甚至是度日如年。她將滿腔愁緒化爲一曲悲歌《黃鵠歌》:

古代皇帝爲色丟命 竟然連自己的親女兒都下手! 第3張

網絡配圖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爲室兮旃爲牆,以肉爲食兮酪爲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鵠兮歸故鄉。

更不幸的是,獵驕靡年事已高,不久病危。按烏孫父死子妻後母的習俗,獵驕靡辭世前令細君改嫁孫子軍須靡,細君不從,上書漢武帝,漢武帝令其從俗,細君只得與軍須靡成婚。後來其生下女兒,因產後失調,加上心情惡劣,不久就憂傷而死。

細君死時才25歲,只留下那首《黃鵠歌》供後人悼念。這首詩也被稱爲歷史上的第一首邊塞詩,並被班固收入《漢書》,後來又收入漢詩,稱爲“絕調”。全詩瀰漫着細君內心痛苦、思念故鄉而又無力改變現狀的複雜心情。此詩從烏孫傳到長安,漢武帝爲之動容。《漢書》載:“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