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清鼎革之後拒不入仕的明朝遺民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

明清鼎革之後拒不入仕的明朝遺民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鼎革之後,有一羣文人名士無力反抗滿清武裝,拒絕入仕,對滿清政府持消極態度,例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是比較典型的明代遺民,那麼這些不願爲滿清唱讚歌,不願爲滿清政府服務的文人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呢?以下我們就以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生平經歷來簡單剖析一番。

明清鼎革之後拒不入仕的明朝遺民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

顧家在崑山當地是大家族,少年時期專心讀書,從來沒有爲溫飽問題發過愁。抗清失敗後顧炎武將家產變賣,得到一千兩銀子,這在當時真是一筆鉅款。顧炎武帶着這筆錢來到山東,購置了一些田產,當然他不會自己去種地,而是將地產承包出去,租給別人來幫他打理。明清時期,傳統的土地租賃和契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土地可以分爲“田皮”、“田骨”進行租賃,即我們今天所說的使用權和所有權,都可以分開來進行交易,在當時做“二地主”、“三地主”是非常常見的經營方式。作爲地產所有者的顧炎武只需要按照既定合同拿走租金即可,每年讓租佃者匯錢給他。依靠這些資金,45歲以後的顧炎武才能夠坦然自在遊歷祖國山水,足跡遍佈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往來曲折二三萬裏,所覽書又得萬餘卷”。清廷曾經想要聘請顧炎武來修撰《明史》,並且許諾以重金酬謝,這樣名利雙收的好事,顧炎武明辭拒絕,也是顧炎武經濟生活並不匱乏的一個佐證。

明清鼎革之後拒不入仕的明朝遺民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 第2張

今天我們熟悉顧炎武,多半是因爲他的學術作品《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實際上我們也看出,顧炎武是一名很有頭腦的商人,對於理財和經商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日知錄》中的《庶民安故財用足》篇、《州縣賦稅》篇、《財用》篇等論述中可以體現其經濟思想。

顧炎武理財思想的成功實踐使之頗受後人重視。野史筆記中稱北方的票號、鏢局的產生與顧炎武淵源很深,目前雖然還沒有史料證明,但可見顧炎武在中國北方的生活中是很有經濟頭腦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