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陳希亮生平簡介 陳希亮人物評價

陳希亮生平簡介 陳希亮人物評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介

陳希亮(一○○○~一○六五),字公弼,青神(今屬四川)人。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宋史》作天聖八年)進士。知長沙縣,徙知虔州鄠都。皇佑元年(一 ○四九),知滑州。又知曹州、廬州,改江東、河北提點刑獄。嘉祐二年(一○五七),入爲開封府判官。出爲京西轉運使。英宗即位,遷太常少卿。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六(《宋史》、《東都事略》均作六十四)。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陳少卿希亮墓誌銘》,《宋史》卷二九八有傳。

陳自幼聰明好學,16歲時離家求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他與其侄陳庸、陳諭同中進士,時人稱“陳家三俊”。陳一生在外多處爲官,善察民情,清政廉潔,《宋史》稱其“爲政嚴而不殘,不愧爲清官良史”。

陳任長沙知縣時,當地有名海印國師的惡霸和尚,因常出入章獻皇后孃家府第,廣結權貴,仗勢占人民田,奪人園林,庶民敢怒而不敢言。陳知情後,不懼權貴,懲治海印,收其強佔的民田園林退還民衆,縣人爲之震動,讚頌不絕。

陳任湖北房州知州時,房州竹山有名黨軍子的大盜,殺人越貨,極其猖獗。供奉官崔德贇奉令緝捕此盜。崔緝盜不得而枉殺山民向氏,並嫋首南陽僞稱黨軍子。陳希亮識破此冤案,將崔德贇收監後流放通州。後陳捕殺真黨軍子於商州,縣人大快。

宋嘉佑二年(1057),陳任開封府判官,進行因三司事務繁忙,命陳兼任“開拆司”。時榮州(今四川榮縣)產鹽,曾有十八口鹽井滷水枯竭,當地稅官不顧鹽戶疾苦,照常收稅,鹽戶破產,被沒收財物抵稅者計300餘家。陳知情後,責令地方官退還鹽戶被沒收財物,並酌情減免鹽稅,深受鹽民擁戴。

陳任陝西鳳翔知縣時,適逢當地饑荒,陳令糧官借發官倉糧谷十二萬石賑濟,糧官深恐難於回收,陳以身擔保,使糧谷得以借發。秋收以後,民衆主動歸還,鹹感其德。

北宋時,汴河改道流往宿州(今安徽宿縣),後汴河之橋被洪水沖毀。其時在宿州的陳希亮爲此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橫跨汴河、用巨木架空而成的“飛橋”,既便利行船,又消除了過去“水與橋爭”之患。爲此,朝廷下詔褒揚陳希亮,並推廣此“飛橋”建造法。此建橋法是當時世界橋樑建造史上絕無僅有的,中國藝術瑰寶《清明上河圖》中,便畫有此類“飛橋”。

宋英宗即位後,陳希亮退官歸隱,不久病逝。後朝廷追贈陳爲工部侍郎,其遺作有《陳希亮文集》10卷,以及《鉤易圖辯》、《制器尚象論》等書卷。

陳希亮生平簡介 陳希亮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白麪青天陳希亮

士之不廉,猶女之不潔。不潔之女,雖功容絕人,不足自贖;不廉之士,縱有他美,何足道哉!

——[宋]真德秀

陳希亮(999—1063),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被授爲大理評事,後又擔任知州、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達三十餘年。嘉祐二年(1057),赴開封府任職,官至太常少卿。爲官期間,陳希亮善察民情,清正廉潔。北宋文學家蘇軾敬佩其爲人,撰有《陳公弼傳》,稱頌他“清勁寡慾”、“嚴而不殘”。

提起青天大老爺,人們自然會想到“立朝剛毅”的黑麪青天包拯,殊不知北宋時期還有個被百姓譽爲“白麪青天”的清官,名叫陳希亮。

陳希亮出身平民之家,其祖上三代都不曾入仕。陳希亮年幼喪父,飽嘗了世態炎涼,然而幼年的不幸成就了他過人的膽識和理政的才華,養成了他體恤民衆的愛心。在陳希亮十六歲那年,因家中拮据,兄長要他去催討一筆三十萬錢的利息,以作爲他與兩個侄子的學費。可到了債戶家,陳希亮瞭解到,債戶因窮苦還不起那筆錢,如果硬逼着還錢,那債戶可能會家破人亡。於是他便自作主張,當衆將債券付之一炬。此舉驚動了四方鄉鄰。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陳希亮與他的侄子陳庸、陳諭同時中了進士。一家叔侄三人同時登科,又一次震動了四方鄉鄰。爲旌表這一特殊的榮譽,鄉鄰們在陳家的大門口立了一座牌坊,上書“三俊坊”三個大字。

陳希亮登科後,被授予大理評事,出任長沙知縣。就是從這一刻起,陳希亮開始用自己的言行書寫了“白麪青天”的傳奇故事。

長沙有個被稱爲“海印國師”的和尚。他仗着與宋真宗章獻太后的家人關係甚密,在鄉間爲所欲爲,無法無天。

初到長沙的陳希亮不是巴結這位連朝中權貴都設法套近乎的海印國師,而是決定依法除掉這個惡僧,以解百姓的心頭之恨。於是他多次走訪百姓,一絲不苟地調查海印的犯罪事實。在查獲海印的犯罪證據後,陳希亮毫不手軟地將海印逮捕法辦。百姓的眼中釘拔了,大家十分感激他,暗暗稱他爲“陳青天”。因爲陳希亮是書生從政,故大家又稱他爲“白麪青天”。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查辦海印和尚後,陳希亮還處理了一起“郴州竹場僞券疑案”。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專門向林區百姓徵收竹材的機構——郴州竹場的某些官吏將“收到竹子”的假券賣給輸納竹子的輸戶。輸戶不知情,將竹場所給的假券交給官府,作爲已經納稅的憑證。官府察覺後,認定這些輸戶僞造假券。輸戶有口難辯,結果被打入死牢。陳希亮接到案卷後頗覺不解:輸戶貧窮而且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有何能力僞造假券呢?他重新提審了輸戶,掌握了屈打成招的事實。爲了避免製造新的冤案,他又派人去郴州調查事實的真相。原來是竹場的官吏爲斂不義之財,不惜重金聘人制造僞券,將輸戶繳納的竹子佔爲己有,而讓輸戶當了替死鬼。鐵證如山,最終竹場的官吏受到了嚴懲,輸戶得以無罪獲釋。因辦理“郴州竹場僞券疑案”有功,宋仁宗特賜陳希亮五品官服。而他的“白麪青天”的美名也傳得更加響亮了。

當時,青州有個文士叫趙禹。他關心國家大事,看問題入木三分。據他分析,地處西陲的党項族迅速崛起,其首領元昊雖受封臣服於宋,但隨着力量的壯大,很可能會進犯中原。於是他上書朝廷,說元昊必然會造反,西夏必定會叛宋,希望朝廷早做防範。不料,朝臣們看了這份上書後,不但不認真研究,反而說趙禹不知天高地厚,亂議國事,破壞了國家的邦交大計,遂將趙禹發配至邊關。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元昊果然稱帝建國,自號大夏,起兵叛宋。趙禹聞訊,上書懇求官府重審他的案子,而當地官府卻置之不理。趙禹一氣之下,便進京直接告狀。朝臣們見趙禹竟敢前來翻案,怕當時的事情暴露而惹皇帝生氣,於是再次將趙禹打入了大牢。正在開封府任職的陳希亮接到案宗後,從忠君愛國的目的出發爲趙禹辯護。經過他的一再辯論,趙禹終於得以無罪釋放,還被委任爲徐州的推官。“白麪青天”的美名又一次遠揚。

開封皇城有個叫沈元吉的人,自恃皇親國戚的身份,橫行鄉里,稱霸一方。一天,他闖進一戶農家,見女主人頗有姿色,竟然當着男主人的面強行將她非禮。待男主人反抗時,沈元吉竟將其活活打死。案發後,開封府逮捕了沈元吉,並交由陳希亮主持審理此案。仗勢欺人的沈元吉早就聽聞陳希亮的大名,因承受不了陳希亮的威嚴,竟然嚇死在了大堂之上。

皇祐元年(1049),名臣富弼推薦陳希亮出知房州(今湖北房縣)。陳希亮到房州後不久,處理了一起“張元家屬案”,不但釋放了無辜的百姓,還使皇帝改變了主意。事情的經過大致如下:

西夏叛宋後,有探子上書朝廷,說華陰人張元西行夏州,當了西夏國主元昊的謀臣。此刻的宋仁宗正爲征伐西夏而絞盡腦汁,聽到張元反叛的消息,當即下令將張元家族中的老老少少一百多口人全部抓了起來,轉移到房州集中關押。這些人中老弱病殘居多,命令一下,來不及打點行裝就被押送走了,一路上風餐露宿、飢寒交迫,病倒者很多。作爲房州地方官的陳希亮十分明白,如果要求得自身的升遷,可以乘機對張元家族嚴加懲治,以博取宋仁宗的好感。但他深知這些人是無辜的,怎忍下此毒手?於是他連夜秉筆直書,向宋仁宗進諫:“張元通敵之事還未得到證實,不應該貿然採取行動。現在皇上要將其族人趕盡殺絕,這豈不是堅定了張元爲敵國效力的決心嗎?即使張元真的投降了敵國,他連自己的國家都不顧,還會顧及自己的族人嗎?再說這些人並不是張元的近親,只是他的一些遠房族人,陛下還是開恩赦他們無罪吧!”陳希亮把信寫好後,立即派人快馬加鞭進京呈上。宋仁宗看信後沉思了良久,覺得陳希亮言之有理,便下令釋放了張元的族人。當房州府內有關官員當堂宣讀赦免詔書時,受張元牽連的張氏族人一百多人跪在陳希亮的跟前,個個淚如泉涌,呼喊着:“陳青天,青天大老爺!”這批族人迴歸家鄉後,特地繪製了陳希亮的畫像掛在他們的祠堂中。

陳希亮一身正氣,不畏權貴,敢作敢爲,塑造了一個“白麪青天”的形象。他的同鄉、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生平不爲他人作行狀墓碑,但在陳希亮過世十四年以後,卻洋洋灑灑地撰寫了《陳公弼傳》。“清勁寡慾”、“嚴而不殘”是蘇軾對陳希亮性格與處事的集中概括。當然,如此正直、清明的廉吏,一生沒有得到重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