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製品成必備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製品成必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北京傳統奶製品小吃通過年輕人的胃,走向了他們的心,復興勢頭喜人。值得舊事重提的是,這些奶製品曾經與京城傳統小吃的另一大類——炒果餞結合在一起,成爲豪華宴席上的必備小吃。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製品成必備

網絡配圖

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同治年間,京城上層社會的宴會形成了大致固定的程序。席上的第一道環節爲,每張餐桌上先設四個乾果盤、四個鮮果盤、四個蜜餞盤以及八個冷葷盤。依照習慣,果盤僅供觀瞻,並不食用。不過,在“四蜜餞果”後,作者注云:“如紅果、甘棠、溫樸、杏脯之類,預備沃奶點心用者。”

文中接着講述,開席之後,會有六道主要程序。第一道爲大海碗盛的八寶果羹或蒸蓮子;第二、三道依次爲燕窩、魚翅;第四、五道如果上燒烤如燒整豬、整鴨切片,就是最上等的宴席,次一等的則爲蒸鴨、整尾鮮魚。與主菜同時,還會有八盤炒菜先後呈進。最後,以四大碗湯菜、四大碗燉菜作爲收尾,如果是冬天,則還要添加什錦火鍋。

誠如崇彝感嘆,這樣的席面實在是奢侈。然而,在流水也似的主菜之間,還要穿插着上三次點心,每次都包括一甜一鹹,共爲甜點心一種,奶點心兩種,葷點心如蒸餃、春捲等三種。與主菜、炒菜以大盤大碗爲容器不同,點心是每人一份,叫做“各吃”。關於奶點心,作者又注道:“多以厚奶皮實於小碗中,自以蜜果拌之。”

原來,逢到大菜之間的點心環節,一開始擺在桌上的四盤蜜餞果纔派上了用場。奶點心——主要是奶皮——會盛在小碗裏,每位與宴者面前一碗,由各人按照自己口味,舀取喜歡的蜜餞果澆到奶食上,拌勻而食。至於用以給奶點心佐味的果餞,則是炒紅果、炒海棠、溫樸等,至今被視爲京城傳統小吃的代表。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製品成必備 第2張

網絡配圖

清末京城的豪華宴席中出現奶製品的現象,容易解釋成滿族人生活習慣的影響。然而,明末人張岱在其《蟹會》一文中披露,他的螃蟹宴上,當煮蟹一輪輪上桌的間隙,會“從以肥臘鴨、牛乳酪”,同樣是以奶製品作爲主菜之間的調劑。

張岱所設宴席上的牛乳酪,可是真正意義上的“私家祕製”佳品:他自家養有一頭牛,每天擠的鮮奶於入夜時放置在大盆中,靜置一宿之後,液麪上會堆簇着厚厚的“乳花”,也就是牛奶自然凝成的精華。將“乳花”入鍋中熬煮,同時,按一斤乳配四杯茶汁的比例,加入蘭雪茶的清汁。(《陶庵夢憶》卷四《乳酪》)至於“蘭雪茶”,同樣是依張岱發明的獨家方法預先精製而成:先衝出濃茶水少許,投下茉莉花浸泡,待放涼之後,再澆入滾水調淡,據說,其茶色就像紙窗上初映的曙光一般,晶明透亮。(《陶庵夢憶》卷三《蘭雪茶》)也就是說,食蟹當中所飲的牛乳酪,乃是蘊含着淡淡的茶香與茉莉花氣,以張岱自己的話形容,這種稠乳“吹氣勝蘭,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不僅如此,張岱還喜歡在自制的牛乳酪中加入“鶴觴花”蒸餾而成的天然花露,上火籠蒸,製成傳統的“蒸酥酪”。北京人會把下火之後的蒸酥酪靜置、冷凍,令其凝固,而張岱認爲蒸酥酪最好趁熱即飲。宴席上,於膏黃滿口之餘,忽然來上一杯茶香或花露隱約的熱酪漿,大概任誰也會頓覺口清腹暖,產生再與肥蟹多鏖戰一輪的氣力與豪情吧。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製品成必備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這兩條線索來看,牛奶製品之於古代的高檔宴席,並非如我們曾經認爲的那樣格格不入。在崇彝介紹的清末情況中,第一道果羹或蒸蓮子本身就是點心式的甜品,所以這一道之後應該不會上點心。那麼,三道點心便是在二、三、四、五道大菜之間現身。這顯示,酸甜味的炒果脯拌奶點心,或溢着茶香花香的酪漿是作爲調節口味的點綴性小吃,被穿插在易有肥膩感的葷餚之間,爲整場盛宴劃分出必要的段落,賦予“吃”這個簡單的行爲以儀式感與節奏感。

晚清時浪費無度的設宴方式固然不可取,吃魚翅、燕窩的做法尤其值得鄙棄。不過,主菜的上席各成獨立章節,循序而行,以及把奶皮、炒紅果等傳統京城小吃加以靈活運用的方法,或許可以爲今日改革中餐的用餐形式提供些許靈感。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