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野史趣聞:宋朝三個皇帝爲何拒絕登基

野史趣聞:宋朝三個皇帝爲何拒絕登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坐上皇帝的寶座,只要能繼承的人大都是拼命爭奪,然而,在宋朝有三位皇帝卻拒絕登基。面對如此有魔力的寶座,卻不動心,這又是爲何呢?

1、宋英宗趙曙---藩王登基的驚悸

英宗趙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於宣平坊,爲仁宗弟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趙禎久未得子,遂於宗室內擇選幼子以爲建儲之備。明道四年(1035),年僅四歲的趙曙入選,被仁宗養育皇宮之內。但寶元二年(1039),仁宗親子豫王降生,已經九歲的趙曙失去價值,被遣返濮王府邸。從國家根基再次降爲藩王,無疑給趙曙幼年的心靈留下了嚴重的創傷,使他多少了解了一些皇權的殘酷性。幾年後,仁宗親子病死,趙曙被再次立爲皇儲,似乎又看到了皇位的曙光。但康定年間仁宗又得二子,趙曙再次經歷遣返的厄運。

野史趣聞:宋朝三個皇帝爲何拒絕登基

網絡配圖

誰知造化弄人,慶曆間仁宗二子相繼夭折。七年(1048),趙曙再次被迎入皇宮,這次卻未給予任何名份,充其量就是皇儲的遞補。原因是仁宗自認爲正當盛年,以後可能繼續得子,不再急於建儲;但拖延六年後,也沒有得到兒子。可以想象,這是趙曙倍感煎熬的六年,他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隨時擔心皇帝得子,使自己第三次遭受遣返的折磨。仁宗後期常因疾病不能臨朝聽政,又沒有皇儲,這便激起許多大臣的議論,“中外惴恐,臣下爭以立嗣固根本爲言”,尤以包拯、範鎮言辭最爲激切。宰相韓琦找機會詢問仁宗:“皇嗣是天下安危的根本,陛下年事已高,還尚未立,爲什麼不選宗室賢者(暗指趙曙),以爲宗廟社稷之計?”但仁宗始終覺得尚有得子的可能,便搪塞道:“後宮已有嬪妃懷孕,姑且等待吧。”不久孩子出生,卻是一女嬰,大臣們遂再次力諫。韓琦揣知仁宗不願以藩王立嗣之意,乃以《漢書·孔光傳》進奏說:“漢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願以太祖之心爲心,則無不可者。”又與曾公亮、張?、歐陽修、司馬光、呂誨等人一起勸說,終於打動仁宗。嘉?七年(1063),趙曙再次被立爲皇子。但仁宗卻不願擴大消息面,只想宮內發佈,爲以後有子再埋伏筆。又是韓琦力勸,終將消息公佈天下。

嘉?八年(1064),仁宗因病駕崩,遺命趙曙登基。已被閒置十六年之久的趙曙聞詔後,驚恐不安,懷疑消息有假,況且出身藩王,稍有不慎便會成爲皇位更替鬥爭的犧牲品,遂佯裝稱病,堅辭不出。仁宗皇后令同判大宗正事安國公從古等前往諭旨,趙曙死活不肯起牀,以病推辭。大臣們無奈只好用擔架將趙曙從臥室內擡往內廷。次日,在清居殿舉行登基大典,趙曙拼命逃避,大臣們七手八腳將其推坐龍椅之上,山呼跪拜萬歲。新皇帝終日哭哭啼啼,不發一言,直到韓琦再次宣佈仁宗遺詔,尊皇后爲皇太后,御小殿垂簾聽政,共同臨朝,方纔作罷。

趙曙繼位後,仍然對得到皇位時時驚悸,竟然因此暴病一場,對左右宦官尤其懼怕,時時提防,“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宦官見其行動乖戾,憤恨不已,紛向太后進讒,“兩宮遂成隙”,更加深了他對皇位的恐懼。韓琦與歐陽修出面調停兩宮,太后嗚咽流涕,直言皇帝不孝,遂勸慰:“這皆是皇上生病所致,病好了就不會這樣了,兒子病了做母親的難道還不能寬容嗎?”太后神色稍微緩和,寬慰良多。韓琦又去見皇帝,趙曙也痛哭道:“太后待我無恩。”韓琦開導說:“自古聖帝明王,也不算少。然獨稱舜爲大孝,豈其餘盡不孝嗎?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爲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趙曙因此“感悟”,未幾病癒。韓琦又請趙曙前往太后處問安,兩宮嫌隙最終冰釋。不久太后還政,趙曙自此方安心做起皇帝,直至四年後病逝。

2、宋欽宗趙桓---替罪羊的恐懼

野史趣聞:宋朝三個皇帝爲何拒絕登基 第2張

網絡配圖

欽宗趙桓,宋朝第九帝,徽宗長子。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於坤寧殿,大觀五年(1112)立爲皇太子。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花花太歲”,他執政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王黼、樑師成、李彥、朱?爲首的“六賊”,建造作局、運花石綱,爲一己私慾不顧百姓死活。廟堂之上終日文恬武嬉、醉生夢死,朝政紊亂、腐朽不堪。各地農民起義頻起,嚴重動搖了統治根基,王朝已呈滅亡之勢。對外“聯金滅遼”政策的失誤,導致引狼入室,激發了女真貴族南下滅宋的貪慾。宣和七年(1126),金軍分道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宋軍腐化已久不能有效抵禦,非潰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淪喪。徽宗見金軍勢強,已推至黃河北岸,隨時可能渡河,驚嚇得肝膽俱裂。爲推卸河北淪陷的罪責,免受天下臣民的責罵,更重要的是避免背上“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他便急欲退位於太子,令其充當替罪羊。同年十二月,徽宗下詔令皇太子嗣位,自己改稱“道君皇帝”,以示禪讓之意;同時他命人備好車駕,隨時打算南奔逃命。

趙桓聞詔,不啻晴天霹靂,一則,他尚未有過登基準備,難以應付業已混亂不堪的局面;二則,他深知自己替罪羊的角色,不過是代人受過,斷然不肯從命;三則,他並非雄才睿略之主,沒有亂世中奮起國運的魄力,唯知保命要緊。徽宗命大臣與宦官一起動手,並對他說:“我已經老了,我夫婦二人的身家性命此後就託付給你了,你怎麼能推辭?”但趙桓始終推辭不受,無奈之下,衆人只得強行給其穿戴完畢。次日,趙桓在垂拱殿接受羣臣朝拜,又欲推辭下殿,被強行拉住,最終在衆人三呼萬歲的口號中,極不情願地默認了既成事實。

趙桓繼位後,立妃朱氏爲皇后,上徽宗尊號爲“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太后爲“道君太上皇后”,改元靖康,以示安寧康泰之意。然而好景不長,兩年後金軍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虜北上,後來死在異域苦寒之地,結局悲慘。

野史趣聞:宋朝三個皇帝爲何拒絕登基 第3張

網絡配圖

3、宋寧宗趙擴---封建倫理的羈絆

寧宗趙擴,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乾道四年(1169)十月生於恭王府邸,紹熙元年(1190)封爲嘉王。趙擴之父光宗爲孝宗第三子,封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因長子病逝,以恭王“英武類己”,便越過次子禪位於光宗。光宗繼位之初尚對父親恪盡孝道,然而皇后李鳳娘驕橫跋扈,時時以挾制皇帝自命。孝宗愛子心切,數加斥責,令“安守婦道”。李氏爲此極端憎惡孝宗,並向光宗不斷進讒言,離間父子二人關係。光宗是有名的“懼內”皇帝,對李氏片面之辭言聽計從,從此不再探視父親,猜忌日深,嫌隙愈大,無論羣臣如何勸解,患有精神病的光宗一概漠視不理,終至父子關係徹底破裂。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