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剋制

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剋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三度爲相,同時又兼兵部尚書,邊境所有的軍事部署,器械錢糧,都裝在腦袋裏,如同字典,隨時查備。

對當時的普通人來說,宰相是個大謎。想想看,庭院深深的府第,呼風喚雨的能量,無所不在的權勢,誰能讀得懂、猜得透?姚崇就是這樣的宰相。他生於650年,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起初小打小鬧,在小衙門裏辦些小事,後來才鬧得有點大,四面八方去做官,曾3次任宰相,系開元盛世的創建者之一,721年去世,終年72歲。

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剋制

網絡配圖

唐代宰相369人,最出色的不過4位,即:貞觀時代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開元年間的姚崇和宋璟。他們供職於兩個黃金盛世,不知是因爲他們,纔有了盛世,還是因爲盛世的存在,才讓他們揚了名。4位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智者風範,但比較而言,姚崇更有意思,活得更有味道。他經歷複雜,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起伏不定;他文武雙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環境險惡,有時困頓非常,但終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點就是變通,走的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做事,要緊的是善變求通

變通,是姚崇的經驗和風格。在他看來,解決政治問題不能拘泥,不必循舊,必須力求變化,才能走向通達。好比開鎖,只要手裏有多把鑰匙,就總找到合適的那把。後人曾評價說:“姚崇資性明達,善應事機,委曲通變以成國家之務。”他比較自負,曾自比賢相管仲、晏嬰,但部屬卻以爲:“公所爲法,隨復更之,”比前輩賢人尚顯不足,似可稱做“救時宰相”。當時的帝王大都舉步艱難,有危局要救,因而,對他格外看重,多次虛位以待。他也不負聖託,盯着時弊,靈活施政,引領時局向好的方向發展。姚崇善於因勢利導,藉機行事。比如,武則天時期,冤獄盛行,罪名大都是謀反,武老太太納悶,爲什麼叛亂者如此之多?時任禮部尚書的姚先生,藉機揭露周興等人憑誣陷邀功的罪惡,幫助老太太提高認識。武太后大悅,半真半假地說:過去的宰相不忠不義,讓我成了屠夫,只有你敢說真話。其實,此時的武太后已大權在握,用不着以殺立威,而姚先生顯然看穿了這一點,順勢加了把火,推進了冤獄昭雪的進程。再比如,中宗時,韋皇后及安樂公主參予朝政,拉幫結派,採取“鈄封官”方式,避開主管部門,大肆賣官,致使冗員氾濫,政出多門。姚先生出任宰相後,順勢而爲,多方糾偏。先是進忠良,退不肖,然後精減冗員,取消“鈄封官”,罷免數千官員。他和另位宰相宋璟“協心革中宗弊政,賞罰盡公,請託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翕然以爲復有貞觀、永徽之風。”再比如,玄宗上臺後,請他出任丞相,他藉機開出條件,提出了朝政“十事”,請求玄宗實行仁政,抑制權貴,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革除陋習,等等,玄宗滿口應承。那是一段難得的美好時光,上下同心,政權穩固,民心趨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姚先生不搞教條,施政靈活務實。開元三年,山東遭遇蝗災,上下都以爲遭了天遣,驚恐不安,老百姓在田間地頭焚香膜拜,官員們主張修德避災,連皇帝也有疑惑。唯姚先生態度堅決,力主人工滅蝗,並組織滅蝗行動,數月後蝗災漸熄。

姚崇的變通智慧,源於豐厚的知識、務實的風格和達觀的氣度。他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好學不倦,寫文章行雲流水,援筆立成;做事情簡捷幹練,效率超羣。最初在兵部任職時,邊境發生戰亂,他分析戰局,梳理戰況,把一場複雜的軍事鬥爭搞得透徹簡明,“太后甚奇之”。

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剋制 第2張

姚公祠

他3度爲相,同時又兼兵部尚書,邊境所有的軍事部署,器械錢糧,都裝在腦袋裏,如同字典,隨時備查。皇帝遇事,總是先聽他的意見,“同僚唯喏而已”。某次,因兒子病故,他請假數日,政務堆積如山。另一宰相不善處置,心內惶恐,姚先生假滿歸來,三下兩下,便悉數處理完畢。因爲這種超羣之才,武則天發現了他,讓他一路晉升直至宰相。睿宗剛上臺,就迫不及

待地把他從外調回,位居百官之首。玄宗更是排除干撓,支持他在相位銳意變通。

 變通是一種彈性武器

權力是個怪物,總要催生派系,彼此鬥來鬥去,沒完沒了。這種情況,唐初尤甚。從武后直至玄宗,各種勢力紛紛登臺,一會兒皇后掌權,一會兒倖臣得勢,有時公主也囂張。與政敵共事其實很難,如果戰鬥,生死難料;如果妥協,反倒成了同夥。姚先生的辦法仍然是變通,不輕易出手,不單個作戰,有限度地抗衡,以求削弱對手,保護好自己。在他那裏,變通已成了另類武器,充滿彈性。他也如同武功絕倫的高人,手無一物,別人卻奈何他不得。

武后時期,張易之兄弟得寵,許多人忙着巴結,也有官員與之勢不兩立。姚崇走的是中間路線,靈活相處,表面上湊合,有時也強硬。某次,張易之有事要辦,求到姚先生門下,老姚沒幫忙,好說歹說也不給面子。不久後,司刑少卿桓彥範等5大臣聯手,決定向張氏兄弟下手。姚先生喜歡藉助外力,積極參與謀劃。事成後,武則天讓位,中宗掌權,功臣們興高彩列,個個升官晉爵。姚先生雖有功,卻爲武則天退位而雙淚橫流,有人看不慣,將老姚貶爲刺史。傳統認爲,此次被貶,是老姚預先看到了危險,以流淚的方式,求得自保。此說並非沒有道理,以當時的局勢論,雖然二張死了,武則天退了,但武三思還在,存在着強力反彈的可能。事實也正是這樣,不久後,5位功臣遭武三思陷害,唯有姚先生提前退場,免掉一劫。睿宗登基之後,太平公主得勢。公主是武則天女兒,也是皇帝親妹,立過大功,懂點兒政治。

憑藉這些資本,她插手朝政,有時甚至撇開皇帝,遇事自己拍板。她的親信遍及各個角落,7位在職宰相,5位專聽她的吆喝。姚崇知道自己搞不過人家,還是沿用老辦法,不正面交手,而是左剝右削,有限度地弱化公主特權。他曾建議皇帝,讓公主去外地享受榮華富貴。事兒雖沒辦成,老姚也沒傷筋動骨,只是去了外地就任刺史。

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剋制 第3張

姚崇畫像

  變通有時會走向權術

權術是官員的武器,也是處置矛盾衝突的常用手段。姚崇善變,自然懂點兒權術。他的權術靈活多樣,因人而異,大都比較剋制。姚先生和張說有積怨,張說當宰相時,姚崇在同州做刺史。玄宗繼位後,提出用姚崇爲相,張說不高興,百般阻撓,想把事情攪黃。皇帝不上當,堅持用了姚宗。張說心虛,爲了安全,和岐王拉上了關係。張說沒料到,此舉給姚先生提供了口實。姚崇對皇帝說:岐王是您的愛弟,張說是輔臣,兩人搞在一起,可能對朝廷不利。話說得含混,意思卻明白。玄宗一點就透,馬上把張說貶爲相州刺史。用同樣的方法,姚崇讓劉幽求也吃了苦頭。劉任過宰相,後改任太子少保。新崗位輕閒,沒權沒勢,劉鬱悶,人前背後發過牢騷。有人舉報說劉幽求心懷不滿,有“怨望語”。皇帝一聽就來氣,要求有關部門嚴查速辦。這時,姚先生說了話,大意是:離開相位做了閒官,有點兒想法是人之常情,何況人家還立過大功,千萬不能處罰太重!這段話,明着是爲劉幽求說情,實際上卻肯定了劉有不滿情緒。結果,劉被貶外地,鬱郁而死。有時,姚做得更妙,本來錯在自己,他卻能變來變去,變得主動,讓別人受罰。魏知古原是小官,經姚先生推薦提攜,當了宰相。因工作分工問題,兩人有了矛盾。彼時,魏知古在東都洛陽主持吏部工作,恰好姚的兩個兒子也在東都當官。倆小子仗着父親對魏知古有恩,不知深淺,一味請託賣官兒。魏知古不動聲色,如實向皇帝彙報,指望一舉搞掉姚崇。皇帝也有趣,選個閒聊的時候,故意問姚先生有幾個兒子,官居何職?皇帝算定,姚崇肯定替兒子說好話。但姚先生太精了,馬上看穿了內幕,說自己倆兒子都不爭氣,肯定給魏知古找了不少麻煩。皇帝問:“卿安從知之?”姚說:“知古微時,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爲知古必德臣,容其爲非。”皇帝由此做了反向判斷,認爲姚先生大公無私,魏知古卻有負於姚。末了,姚崇安然過關,魏知古卻被降職。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