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的幕後隱情

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的幕後隱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明清交替之際,戰亂不斷。鄭成功雖然生於日本,但是卻效忠於明朝,開始了自己的戰爭生涯。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鄭成功曾經有四次像日本借兵,這背後有什麼隱情嗎?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鄭成功父子

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的泉州,據說他十八歲時來島日本的平戶。最初居留於日本,可能是從事於日中之間的祕密貿易,後來投身於海盜集團,當上了在福建沿海一帶進行掠奪的海盜首領。鄭成功就是鄭芝龍與肥前松浦藩下級武士田川氏的女兒結婚後所生的兒子,幼名福鬆,中國名字叫森,七歲時渡海去中國。

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的幕後隱情

網絡配圖

父親鄭芝龍後來歸順明朝,憑其實力當上了福建總兵,由海盜一變而爲剿滅海盜的官軍;在明、清交替時期曾效忠於福王,福王被清軍俘獲後,擁立唐王;但後來又倒戈效忠於清朝,與其子鄭成功對立;最後被清朝扣上謀反的罪名處死。他的一生確實充滿了波瀾。

另外一方面,鄭成功在其父降服清朝之後仍然效忠不屈,遠與桂王聯繫,以福建的廈門一帶爲根據地,輾轉奮戰,而且一度溯長江而上,進逼南京,幾乎把南京城攻陷。但事業未成,被迫不得不從大陸撤退,轉而進攻臺灣。這是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日本寬永元年)(1661年)的事。

第二年,鄭成功三十九歲,壯志未酬而死去。其子鄭經繼承其事業,繼續與統治大陸的清朝政府對抗。但鄭經於1681死去,及其子鄭克爽繼立,終於屈服於清朝。這是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事情了。

  鄭氏家族向日本乞師

如上所訴,鄭氏家族幾代反抗清朝政府,在此期間,曾經不斷地向日本派出使者,要求派遣援軍和支援物質,並派出船隻同日本進行貿易。這裏我想就其經過事實進行一些考察。日本正保三年,鄭芝龍派遣的正使黃徵明從福州向日本出航。但途中遇到暴風,船隻飄散,其中有的刮回大陸,爲清軍所捕獲。黃徵明本人也身阻海上,不得已而重整小船,重新派遣陳必勝、黃徵蘭二人爲使者,據說他們到達長崎是九月初。

使者帶來鄭芝龍的書信總共八封,其中致日本的正京天皇兩封,將軍三封,長崎王(長崎奉行)三封。根據林春齋的《華夷變態》記載,給正京天皇的一封信的內容是這樣(鄭芝龍的原信未傳,這是林春齋根據其父林羅山列席幕府會議討論時的回憶而寫的):“……附隆武皇帝(唐王)之赦旨,引周之彭濮、唐之回鶻之事,意在求借勁兵也。前雲借兵五千,今欲更多,以戰勝敵兵。”並帶來許多禮品,要求派遣強大的援軍。

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的幕後隱情 第2張

網絡配圖

關於“……前雲借兵五千,……”,我準備以後再談。據說幕府接到這些書信後,以老中們爲中心,反覆地討論了數天,當時“尾張和紀伊的兩位大納言和水戶中納言”所謂御三家也來到江戶,發表了意見。看來是但是極爲重大的事件,慎重地予以對待。

其結果,據林信篤的《寬永小說》說,御三家均贊成出兵,“據云尾張大人云:‘三人中,吾居長,應派吾爲主將。’自己要求出陣。反對的僅有井伊直孝,他反駁說,御三家的意見有一定道理,是可以信賴的,‘但,……關於求援事,吾以爲不會立任何功勞,亦無益之至。’結果大家認爲井伊直孝言之有理,取消了派遣援軍。”

不過,據《南龍公譜略》說:“賴宣卿雲:國家出援兵,無功則不僅爲本邦之恥,且長期與外國結仇,成爲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於國無益,反招後世之弊,不可從其請。……”由此看來,反對的不是井伊直孝,而是御三家中的一家--紀伊的德川賴宣,情況略有出入。不過,總的來說,有相當多強有力的贊成意見,贊成的似乎佔優勢。但最後大概是慎重論取勝,暫且決定觀望靜候。這裏說暫且,是因爲一般人認爲雖然暫時決定採取拒絕的態度,而其實正如石原道博等人所指出的那樣,在內心裏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出兵的意圖。

接着準備特派豐後府內城主日野根織部正等人爲正使去長崎,直接向鄭芝龍的使者轉達幕府的意見。這是傳來了唐王和鄭芝龍的據點福州淪陷的消息,於是把一切都取消了。如《細川家譜》中說:“此次大明兵亂,平戶一官(鄭成功)乞援事,書翰雖到,無法應之。書中疑問之點甚多,但爲大明與日本之長遠計,上意可派遣上使赴長崎,詢問一官使者情況,然後傳達上意。

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的幕後隱情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時長崎十月四日書函到達,報告福州失陷。事已如此,一切無及矣。遵照上意,可將上述有關情況奉告江戶有關方面,並轉致閣下。誠惶誠恐,謹言如上。”由此可知當時的具體情況。這是阿部對島守等三位老中給細川肥後守的一封信。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勉強做出不予支援的決定,但考慮到“大明與日本之長遠計”,採取了相當含混的態度;也可瞭解其中的經過是由於接到福州失守的報告,感到“一切無及矣”,才放棄了一切計劃。派遣上使當然也取消了。

前面已經談到,以後鄭芝龍投降了清朝,但其子鄭成功仍舊孤軍奮戰,支持明朝,並向我國派來了使者,要求援軍(乞師)和物資(乞資)。其第一次是在鄭芝龍的使者來日候的第三年--即慶安元年(1648年),《華夷變態》中收有他的求援信的譯文(日文)。信中說:“……餘生於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處艱難之際,懇請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餘,施予恩惠。”以血緣相連的脣齒真情。幕府雖進行過討論,但未覆信,看來是未予受理。

第二次是在三年後的慶安四年(1651年)。徐鼐的《小腆紀年附考》中說:“(辛卯十二月)明朱成功(鄭成功)取漳浦,遣使通好日本。”指的就是這件事。據後文說,這次是鄭成功爲了補充物資的短缺,根據參謀馮澄世的獻策,向日本接待物資,以此補充短缺,同時賣給呂宋(菲律賓)、交趾(越南)、泰國等,以獲取利潤。

原來鄭成功是生於日本,所以在戰爭裝備不夠時,纔像日本借兵求助的。小編看過後心中的疑惑沒有了,這樣鄭成功借兵的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