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三國內戰百年:戰爭導致人口數量百不存一

三國內戰百年:戰爭導致人口數量百不存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成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始於中國商周時代,但是中國人口的演變趨勢,如果畫一個圖表的話,那應該是一個反覆的曲線圖。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人口大規模減少的時期,從東漢末年至三國,更是這種時期的“加強版”。這段時期中國人口數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慘重,在前代後世,恐怕都很難找出第二個時代與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偉人毛澤東在研讀三國曆史的時候,也震驚於三國人口減少的驚人局面,發出了“原子彈不如劉關張大刀長矛”的感慨。

三國內戰百年:戰爭導致人口數量百不存一

網絡配圖

但是,三國時期人口減少的原因,難道僅僅是戰爭這麼簡單?這樣的人口銳減,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在整個東漢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是東漢和帝、順帝在位時期,那段時代的中國,人口已經接近了6000萬。然而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的人口開始負增長了,但是下降的幅度並不大。到了東漢桓帝在位的時候,公元157年,東漢政府曾經清查過全國的戶口,在這次“人口普查”中,中國的人口是5600多萬,略低於漢和帝時代近6000萬的最高峯,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經過隨後的黃巾軍起義以及董卓之亂,中原羣雄的相互內戰,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的人口下降,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雖然各類史家列出的這時期人口數字出入比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卻是讓人震驚的:唐人杜佑《通典》記錄,東漢桓靈時期黃巾之亂始,歷經董卓之亂,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安初期,當時中國的人口就已經“人戶所存,十無一二”。但這時候的中國並沒有和平,在這“十無一二”的人口慘景下,又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戰,曹操南下平荊州,戰赤壁的統一戰爭,以及劉備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併戰。直到公元221年吳蜀彝陵之戰後,中國才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期。這期間的戰爭,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之戰,人口的減少可想而知。

三國內戰百年:戰爭導致人口數量百不存一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三國”中的魏國建立初期,魏國大臣陳羣就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後的具體人口數字,按照杜佑《通典》裏的說法,蜀國在公元221年劉禪登基時,人口是90萬,到了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人口增長到94萬,這一年平定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通計”,中國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萬人。而《晉書》裏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230萬。這樣加起來,中國的總人口也不超過800萬。這還是三國時代進入了相對和平期後,長期恢復人口生產後才恢復到的數字。甚至在現代,許多研究者提出了更爲驚人的結論:史料上的人口數字,依然還是注水的。三國時代中國人口的損失要更大,在《歷史不忍細看》中就曾有觀點:三國赤壁之戰後,中國人口只剩下了140萬。如果這樣的話,真可以說是“百不存一”了。

三國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觸目驚心的。在三國之後,中國人口下降最快的時期,應該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國滅金朝與宋朝的戰爭中,中國人口大約下降了40%左右,這算是近一千年來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災難了。但是和三國時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了。

說到東漢末至三國早期的人口銳減,論原因自然可以總結出很多,有一些是我們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從黃巾軍起義開始的全國性戰亂。當時的黃巾軍起義,採取的是全國各地同時舉事的策略,一爆發就是“全面戰爭”,戰爭蔓延到了全國。又比如東漢末期出現的梟雄們,都是漠視民力,濫殺無辜的奸雄,權臣董卓在把持大權後,採取的是殘暴壓榨的統治政策,爲了擴充軍力更不斷抓壯丁,導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當時的北方軍閥,喜歡拿老百姓來做擋箭牌,在戰爭中,經常抓無辜的百姓做爲“肉盾”充在前面,阻擋敵人的進攻。常年的相互戰爭,也造成了大批城鎮被毀,許多繁華一時的州縣,都變成了無人區。並且東漢末年至三國的戰亂,可以說是全國循環的,讓老百姓無處可逃。如北方剛打完官渡之戰,南方又爆發赤壁之戰,隨後西北、西南都爆發戰爭。漢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地區外,幾乎都被捲入了戰火,沒有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可以說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後來史家的記錄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三國內戰百年:戰爭導致人口數量百不存一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而這時期的中國,人口減少的原因,也有許多被現代人所忽略,首當其衝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國從西漢中期開始,歷代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因爲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中國的大規模瘟疫,從西漢武帝開始就周而復始,西漢帝國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爲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的破壞力,才從此開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從東漢中前期開始,中國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我們今天說到東漢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說張衡的地動儀,地動儀這個偉大發明的產生,就是拜東漢時期頻繁的自然災害所賜。僅以地震而論,東漢中後期地震發生的頻繁程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比如東漢的隴西地區,在東漢和帝、桓帝、靈帝、獻帝時期都曾爆發大規模地震,正是因爲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才促成了與地震有關的發明相繼涌現。在東漢晚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東漢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裏,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5次,其中最嚴重的1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這麼大範圍的蝗災,在日後的中國歷史上,也就是唐朝開元年間以及元朝末年的幾次可以相比,堪稱是“百年不遇”。與此同時,東漢最後的50年裏,黃河有4次發生決口,長江流域的荊州與江東,先後發生了5次水災。同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區,也連續多年發生大規模旱災,北方少數民族爲了躲災,紛紛南下到中原地區求內附,中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這時期開始漸成高峯。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