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時期人口爲什麼會銳減?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的?

三國時期人口爲什麼會銳減?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三國的人口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的每次長期混亂之後人口數量都會銳減,這其中當屬三國時期來的最爲兇猛。

曹魏、蜀漢和孫吳三個國家,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生養息後,人口數量還沒有達到東漢頂峯時期的一半。難不成自黃巾起義以來,大家都是拼了命的廝殺嗎?看看北宋前的那段歷史,打的比這還厲害,也沒見人口下滑的如此厲害。

三國時期人口爲什麼會銳減?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的?

其實,古代統計人口,不像現代落實到“人”,古代是戶。看史料記載,每每皇帝要給賞賜時,所謂的食邑都是多少戶。此外,不管是徵兵還是徵稅,都是以戶爲單位。

雖然,這麼做的好處是便於管理,但是,弊端也是難以估量的。其實,朝廷如此管理,主要是便於收稅。不過,爲了減少負擔,普通老百姓都會隱瞞人口數量,更別提一些大戶人家了,更是會藏匿家中下人和家丁的數量。

文獻的確有記載,當年董卓被打的跑往長安之時,在洛陽城裏放了一把火。只是,他破壞的是城建。而人呢?被董卓強迫遷往了長安,有數百萬人。

當時,曹操寫了一首《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此詩主要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但內容卻是非常的淒涼。

每次戰爭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創,但更多的則是會引發了人口的遷徙。比如:當時中原的人口會往東北跑,後和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間接壯大了他們的實力。如:遼東的鮮卑族,成了後來五胡亂華中的北魏,這和其人口數量的增加不無關係。

當然,更多的人,如:士大夫階層則選擇來到江南一帶。立國最晚的孫吳,就是用了這部分力量。翻看一些資料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和後來的一些戰爭有很大的區別,那就是他們對“人口”的重視。

當年,曹丕定都洛陽後,遷來五萬戶士家,來充實河南人口。只能說董卓太狠,弄得方圓200裏都看不見什麼人。即使蜀漢,也是多次遷民。而孫權更直接,將江夏太守打敗後,直接將人給俘虜了,以充實自己國家的人口,甚至,還跑到淮南“抓人”。

三國時期人口爲什麼會銳減?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大概是後來的歷史中,充滿了太多屠城的故事讓人總有一種印象,戰爭會死很多人。其實,那時的君主早已意識到,人口的數量就是國力的體現:一是發展經濟,二是服務軍事。所以,君主們不會輕易去屠殺人口,當然,戰爭中的死亡是無法避免的事。

而後來的戰爭爲何會如此血腥,是因爲兩種文化對抗的結果。自然,消滅一種文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對方徹底斬草除根。所以,單看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做法,再對比史書上的統計數據,得出的結論應是:對當時的人口數量似乎算少了。

《國史大綱》統計了三國末期的人口數量,主要是“戶”的人口數,也加上了蜀國的將士和吳國的內兵及吏的數量,不到800萬。只是,魏、蜀、吳三個國家的人口數,並不包括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

此外,在古時,“兵”和“吏”是單獨計算人口數量的,且數據中沒有涵蓋曹魏的“兵”和“吏”。再者,還有不少躲避戰爭的“逃戶”,以及隱瞞身份的“黑戶”,所以,有學者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認爲:三國末期的人口數量大概在3000萬人左右。

再來看一組數據,太康元年(280年),西晉也做了一番人口調查,戶爲2459840、人口爲16163863。可見,這個人口數比800萬翻了一番還多,依舊沒有包括“兵”、“吏”及其他人口。所以,多出的人口數,應是原來的“屯兵”。

由於資料的不完整,很難準確的計算出三國時期人口數量的變化,主要是隱匿的人口數量太多。要知道,戰爭期間的賦稅是最重的,且和人口緊密相連,所以,沒有人會那麼誠實。當然,用戰爭的理由來解釋這個現象,證據也有些單薄。

而歷史文獻中,倒是有放火燒城的事,但少見大規模的殺人,基本上都是人口遷徙。當然,途中也會有人因各種因素死亡,但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死亡。更何況,三國局勢相持之時,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建設,戰爭都是零星局部的,不會造成太大的災難。

三國時期人口爲什麼會銳減?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3張

倒是有一點,大家似乎提及的不多,那就是這期間的天災。

比如:東漢末期的疫疾,張仲景曾在《傷寒論》中說,他的家人2/3死於傷寒。所以,疾病、旱災,水災以及蝗災等,纔是威脅人口數量的真正因素。

此外,在三國時期,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次天災,所以,天災人禍的破壞力,人往往是無力對抗的。以至於,也影響了當時的人口數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